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親子感受大不同 僅三成相互親愛

親子感受大不同 僅三成相互親愛

【記者洪晟惠/外雙溪報導】根據臺灣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與中年父母對親子關係有著不一致的知覺,親子之間相互親愛的比例僅約三成,父母比較多覺得彼此支持與榮耀,子女則是比較多覺得衝突。

這分以中研院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1,906對國一與國三學生及其家長的研究指出,當各方關注青少年有著發展自我認同的需求時,但卻常忽略處於四、五十歲的中年時期父母,本身也正經歷階段性的變化,有著創造生產繁衍的需求,為人父母角色是中年時期的重要焦點之一(備註1),倘若親子關係呈現負向或親子之間的知覺不一致,會更感受到強烈的憂心未來感、不滿現狀感、親子代溝感等。

研究員在2010年的研究中表示,親子關係類型主要受子女因素影響,對父母有不同效果,子女學業表現優劣會影響母子關係,父子關係則受子女偏差行為影響,可能與台灣家庭的父母分工方式有關,子女日常生活管教歸屬母親,若子女出現嚴重行為,則是由父親處理。

父親和子女之間的情感連結不若母親緊密,但衝突感受也較低,青少年對於母親有著「親密又衝突」或「緊密又緊張」的矛盾知覺,應該是與母親角色有關,子女管教之責通常落在母親身上,而管教範圍以容易產生親子摩擦的日常生活事務為主,加上母親扮演情感性角色,於是經常與尋求獨立的青少年相互矛盾(備註2)。

親子關係也會因為青少年性別不同而異,不論父母感受或是子女報告,青少女的親子關係較良好,部分青少男與母親的關係較為緊張,且容易陷入愛惡交織的拉扯狀態中,即使不被父親瞭解或父親也自覺與子女疏遠,部分青少男仍展現對父親的關懷與尊重,也許是因為母親會花更多時間與女兒相處(備註3),而且父母對青少男較控制、對青少女則是較信任與要求(備註4)。


研究:
周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當中年遇到青少年: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台灣社會學,201-37

 
備註:
1.參考文獻: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 1-171.
2.參考文獻: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3.參考文獻:Updegraff, K. A., Delgado, M. Y., & Wheeler, L. A. (2009). Exploring mothers’ and fathers’ relationships with sons versus daughters: Links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Mexican immigrant families. Sex Roles, 60(7-8),559-574.
4.參考文獻:Shek, D. T. (2008). Perceived parental contro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 in early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Parent gender, child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Sex Roles, 58(9-10), 666-6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