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候選人
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生

身為家長,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待從小就能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但是到底該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有什麼好方法呢?


自己先享受閱讀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不覺得是在訓練他閱讀,他反而能樂在其中。其實「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答案很簡單,卻也很難做到: 也就是家長或主要照顧者能從自身享受閱讀, 那麼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就能愛上閱讀,特別是模仿能力強的幼兒,他會覺得模仿父母做每一件事是很有趣的遊戲,不必經由僵化的訓練就能達到目的。
還記得我小時候,因為時常看到身為代書的母親填寫表格送件到地政事務所,我就會拿著母親用剩的表格,學她在每個格子中劃上幾筆,我不知道這就是「寫字」,也不知道這就是「填表格」,我只是因為時常看到母親這麼做,認為這件事很有趣而模仿她,於是我在尚未學寫字時就開始畫表格。
孩子如果時常看到父母閱讀書籍,勢必也會模仿父母拿著書翻來翻去,不是為了閱讀或學習知識,只是覺得模仿父母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孩子喜歡與父母做同樣的事。所以大人自身要先建立閱讀的習慣,營造閱讀的氛圍,即使孩子還看不懂字也會喜愛親近書本。


藉由閱讀建立字語概念

二到七歲幼兒的認知發展正處於運思預備期,是學習使用字語符號來表達人、事、物等概念的關鍵時期,此時倘若父母陪同孩子看書 並互動對話,會使孩子對書中的圖片和文字發展出更全面的概念。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用三個簡易的步驟與孩子互動:說明、詢問、運用。「說明」是一邊指著書上的圖片,一邊說出名稱並解釋其內涵,比方說:這是一棟房子,房子有門,人們可以從門進入房子。「詢問」則是問孩子圖片中的物件,讓他指出來,比方說:房子的門在哪裡呢?當孩子能指出正確答案表示他已建立起該名稱與概念間的關聯性。而在「運用」的部分,就可以更靈活運用房子與門的概念,講述更多有趣的故事讓孩子享受其中。


在日常生活中連結閱讀及知識

閱讀的書籍若能與日常經驗結合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後可以選擇與動物相關的書籍,一方面看看書中的動物,另一方面也能回想在動物園中看到的動物及快樂的回憶,無形中為親子關係添加更多溫馨的時刻;或是帶孩子逛超市時他對蔬菜水果感到好奇,也想知道怎麼煮菜,那麼就可以隨著孩子的興趣選擇相關的書籍閱讀。
日常生活中引發的問題能成為孩子透過閱讀尋找答案的動機,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更能增添意義非凡的互動,並讓孩子瞭解閱讀是因為興趣與好奇,而從閱讀得來的知識更能回饋到日常生活中。


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閱讀的動機來自於好奇,讀者想知道書中寫些什麼,而父母就是孩子與書之間最關鍵的媒介,先從自身建立閱讀習慣並享受閱讀,再透過日常生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透過建立字語概念的互動方式帶領孩子閱讀,而在帶領孩子閱讀時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像是搭建鷹架一般,從孩子已知的舊經驗建構新知識, 隨時提供他能吸收的材料;故事的內容也要隨著孩子的理解能力而增加其豐富性,而後將這些閱讀經驗回饋到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閱讀與日常生活的連結,閱讀可以為生活帶來趣味與喜悅,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洪晟惠(2016)。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 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HESS KIDS3814-17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我在牛津大學研究訪問的日子 My research visiting days in Oxford Uni.

我在牛津大學研究訪問的日子 My research visiting days in Oxford Uni.

以下是我的半年度獎學金報告中關於訪問牛津大學的心得(誠心感謝某基金會長期獎助博班生涯),想說也放上來臉書與大家分享「我在牛津大學研究訪問的日子」(沒寫進的故事、沒放入的照片還有很多很多......)。

備註:這些心得也在上次回國後於2016/08/07受澄實文創之邀到迪化街莊義芳商行講座分享「牛津人的多元社交生活實作」。





今年五月初到七月底,我在英國牛津大學社會系跟著學術顧問Man Yee Kan教授當訪問學生,超感謝Kan教授給我訪問牛津的機會,此行超乎原先只是研究訪問的想像,不僅是在學術研究上有所提升與連結,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牛津大學創立近千年所累積的文化精華,如何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而深刻體驗到何謂「大學」---那種熱愛探索思考討論、支持全人發展的氛圍,讓人愛上學習而盡情徜徉在每一天的學術生活之中,牛津的魅力深深的刻印在心中!




還記得剛到牛津的前兩三天,我就已經著迷上了當地所遇到的人事物氣氛,在學院典雅的廳堂中,挑高的雕花牆面上,掛著許多提出重要學術理論、對社會有巨大貢獻、創立學院等等歷代重要學者肖像畫,而我們就在這些偉大先人的注視之下,圍坐沙發喝著咖啡,輕鬆愜意但卻討論著極具社會關懷的各式議題,同儕無論是社會科學或是自然科學背景,都對人文社會很有情懷與想法,也很能討論與思辯,這正式我一直嚮往的氛圍、內心中大學與知識份子該有的樣貌。




在牛津,我時常感動著體會到那種趨近理想的樣貌,那些本在我心中覺得事物道理該有的樣貌,都一一在牛津實現,從課餘時間同儕相聚時候的深度討論,廣泛觸及各種議題,但卻無人覺得疲憊,反而覺得有意義得有趣,再到系所每週安排不同研究單位人員的最新研究分享,在中午簡短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也不用去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不斷吸收新知,而研究分享的現場,又提供著簡易食用卻豐盛的三明治午餐與飲品,全系所師生便能夠在這研討會前短短的時間裡齊聚一堂相互認識與交流,整體過程流暢氣氛活絡,卻只動用系秘書一位人力,而且短短一小時,卻兼具學術新知學習、跨單位研究連結、同儕交流、師生互動、系所交誼等等各式功能,每週舉行對於身在其中的人來說,那長久累積下來的成長與情誼,將十分可觀。



牛津對於人文互動的細膩掌握,真可能是近千年經驗的累積,如上述中午研討會只是其中一小例,我更為驚嘆的是其學院的設計,不只是在硬體設備上,生活在如哈利波特殿堂裡,每天受到典雅貴族氣息潛移默化而自我提升言行氣質之外,更是其硬體與軟體設備相互搭配出的超效率平衡生活全人發展機制。





在學院中有幾個基本單位:住宿房間、餐廳、圖書館、教堂、教室空間、交誼廳,另外視各學院條件異同分別有健身房、網球場、音樂廳、花園草皮等,彼此之間的徒步距離在三、五分鐘到十分鐘之內即可抵達,可以說就是在隔壁的概念,所以說,身在學院之中,可以在讀書、吃飯、運動、休閒、交誼之間很有效率的快速切換並放鬆蓄能再出發。






舉例來說:從宿舍走三分鐘到食堂餐廳享用豐盛早餐之後,圖書館也在三分鐘不遠處,盡情的在圖書館讀完書,再回到餐廳,學院的同儕與師長都會一同到來享用午餐,午餐之後,都會再去另一個午茶空間,效率的和同儕或師長以一杯咖啡的時間交誼(如下圖與扶輪社員巧遇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午茶空間配有鋼琴,除了不時的音樂會之外,午茶時候也時常有人充滿才能的輕鬆彈奏個幾首,伴著音樂聲、喝著午茶、輕鬆愜意的交流但卻又討論著各式深刻議題,短暫約一小時多的放鬆之後,接著再走三分鐘到圖書館,迅速切換為圖書館讀書模式,到了傍晚跟朋友約了打網球也只要三分鐘路程,充分運動得以儲備更多能量讀書做研究,而後三分鐘路程回到宿舍灌洗,晚上便有一場需要西裝小禮服盛裝打扮的正式晚宴,也只是在三分鐘遠的餐廳,到了那邊不只是正式三道餐滿足了味蕾,更有自在交流的教授同學們齊聚一堂,等著眾人來相聚互動交流,超效率平衡生活全人發展機制讓身在學院中的人們,可以盡情讀書不用擔心沒飯吃、沒運動、沒朋友,餐廳、運動場、正式晚宴等等的軟硬體設施都在學院的精心準備之下,呈現在生活週遭左右。










牛津對於人文互動的細膩掌握,還可以在其正式晚宴中窺見一二,從餐會前約半小時的接待酒會,讓人們自在走動於空間中交談認識,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時間就會切換到晚宴時間,晚宴中人們面對面坐在長條桌上,左鄰右舍的五個人相互交談,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就會出來下道餐做為緩衝,提供氣氛轉換與話題的活絡,當三道餐與甜點都出完之際,話題也快聊完了,那麼就起身轉換到另一個空間,是為約半小時的會後咖啡巧克力時間,人們一樣自在走動於空間中交談認識,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就結束了亦猶未靜的正式晚宴,真是超細膩的交誼安排,充分促進人們從陌生到互動而避免尷尬。













如此猶未靜的正式晚宴,自由自在但又積極豐富的交流,其實有賴每個參與者有著堅實的社交技巧才能成就,當然英國當地small talk的社交文化技巧,也是促成亦猶未靜正式晚宴的關鍵人文基礎,關於small talk,一位在研討會中結識的英國研究員與我分享「英國人如何在茶酒會上交流」的tips,還直接套用在學術會議模式舉實例讓我演練,原來這是有一套脈絡可循,隱含著許多英國人的思維在其中,其用網球比喻,話題在簡短回應之後就換提問對方,就像打網球時候兩人需不斷接球再打球給對方,不時可以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相反意見的疑問,讓討論更為精彩。





學院的花園草皮也是牛津學院另外一個神奇的設計,起先看到學生聚在草皮上一起打槌球,還只是覺得新鮮,後來自己嘗試之後發現,是非常享受戶外神清氣爽、也不太累十分省力、但卻很花腦筋也能與同儕高互動的一項活動,一場時幾二十分鐘的槌球打下來,跟朋友更加熟悉,心情上也因為享受到了美麗草皮學院風貌,而覺得放鬆而充滿能量,可以再去圖書館拼上一陣了!








說到牛津圖書館,我很喜歡跑去總圖書館一帶,愜意的坐著欣賞牛津大學重要地標「Radcliffe Camera」,也喜歡跑去裡面讀書,該圖書館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坐在裡面讀書,彷彿置身在古代貴族書香樓閣,泛黃但精緻看來由來已久的許多圖書,放置在原木典雅的書櫃上,書櫃直達挑高屋頂,屋頂彩繪著校徽,與雕樑畫棟相互輝映,陽光從彩繪圓頂玻璃灑進室內,牆上懸掛著的各個學院創辦人們的肖像畫,看著他們看著我,整體營造出一種,很想讀書的氛圍,幾個來牛津拜訪過我的朋友,在回去前都不約而同的感受到牛津讓人想讀書的魔力,那種盡情徜徉坐在其中讀書寫字,享受在書海與知識的殿堂氛圍,真的是牛津很具魅力之處!





牛津,充滿著夢幻尖塔的一個城市,給我的體驗,不只是物質上豪華,更是學術精神、生活哲學上的豪華,在牛津,intense是大家言談間最常提到的一個關鍵字,同儕間一個比一個呈現超誇張高密集強度的生活樣貌,讓我知道這樣高強度的充實生活都是可能的,也讓我觀摩到如何高強度安排生活達成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僅是學術,更是整體生活,我還記得在離開牛津前,與學術顧問Kan教授碰面時候,他特別提醒我,如果只唸書而不去社交休閒,大家反而會覺得奇怪,在牛津就是又要唸書又要生活,而那些生活,是那麼樣的POSH,不只是物質上豪華,更是學術精神、生活哲學上的豪華,Oxford Bubble真的是名不虛傳......很感恩我有過機會在牛津生活一陣子,這些牛津的日子,都會成為我未來學術研究與生活哲學很好的滋養。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候選人
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生

啦啦啦!真高興,排著隊伍上學校,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新皮鞋,新制服,揹著書包上學校,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拉拉手,唱唱歌,挺著胸膛上學校,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快快走,不遲到,媽媽帶我上學校,
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

這首兒歌「一年級」的輕快旋律,透露出孩子長大升上小學一年級的愉快感受;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將孩子扶養長大的重要里程碑,著實是件值得開心的事。

然而,每個里程碑都象徵著一次轉換, 就好像我們剛畢業初入社會或者轉換一個新工作,每次轉換環境都感覺既新鮮又期待, 但也怕受傷害;而這些轉換的過程都需要花些時間,調整自我來面對新的環境,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上小學是孩子人生中數一數二的巨大轉換,從原本幼兒園輕鬆上學吃點心的生活, 一下轉變成放學後還有回家作業的日子,不過經過一個暑假孩子卻要面對這麼多轉折。

還記得自己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心情嗎? 我還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我向爸爸說再見媽媽牽著我上學;在前往學校的路上呼吸著九月的清爽空氣,看著路旁翠綠的爬牆虎, 媽媽說等等進教室需要自我介紹,於是邊走邊教我幾個自我介紹的句子,我開始背誦也感受到身為小學生的任務。

在小學階段有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 就是學習「如何勤奮進取」。依照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說,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六至十一歲的小孩──也就是小學階段的孩子──發展出勤奮進取的德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要學著在日常生活中各個面向勤奮進取地發展出基本能力。

然而,此處提及的勤奮進取並非單指唸書考第一名就是勤奮進取,而是涵蓋所有面向的,當孩子還在幼兒園階段時,多半被鼓勵或較被容許多方探索,但是上小學之後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關注的焦點常只放在課業上,所以家長會限制孩子的興趣與多方探索,或者拿課業成績與其他孩子比較,甚至在未達 到家長期望的成績標準時嚴厲譴責孩子。

我們當然瞭解家長是求好心切,然而家長的這些作為反而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不僅無法促使孩子勤奮進取,反倒加深孩子自覺不夠勤奮進取而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自己吹毛求疵等,嚴重者甚 至造成長大後的心理障礙。

勤奮進取並非依據學習成果來決定,也不是為了達 到老師或家長的期待;勤奮進取是一種態度與過程,需要長久的耐心,要培養這樣的品德「以身作則」與「將心比心」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將心比心,回想自己剛上小學時的心情如何?還記得我剛上小學時,很開心擁有全新的鉛筆盒、便當盒和書包,但也苦惱怎麼每天都要那麼早起。
調整與適應小學的生活作息常是小一新生家庭的重要議題,特別是調整睡眠時間,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每到睡覺時間便以身作則, 營造出準備入睡的氣氛;每天早晨能朝氣蓬勃地為孩子準備豐盛的早餐,便是為孩子準備好贏在起跑點的營養糧食。

準備豐盛的早餐不需要很費功夫,重點在用心與用腦。準備早餐時注意均衡提供各種營養素,全面提供優質的醣類、蛋白質、脂質、礦物質與維生素才是豐盛又營養的早餐。像是全穀類麵包有優質醣類,水煮蛋或牛奶可提供蛋白質,也能補充小學生成長所需的鈣質,至於礦物質與維生素則可著重攝取 B 群與鐵質, 有助於提升專注力與體力,可以從豬肉或是酵母攝取B 群,也可以從葡萄乾中攝取鐵質,蔬果也能有效補充維生素,像是維生素 C 可以抗氧化、幫助修復細胞,幫有助於提升專注力。


孩子升上小學,這個階段對孩子及家庭都是巨大的轉變,需要家長耐心陪伴。「以身作則」與「將心比心」是幫助孩子的兩項重要原則,回想自己剛上小學的心情,以同理心與耐心陪伴孩子,做一些能幫助孩子面對轉變的事,像是準備豐富的早餐,為孩子的競爭力與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兼顧孩子的身心發展,陪伴孩子一起長大。讓我們與孩子一同享受長大上小學的喜悅,一起哼唱「一年級」的快樂旋律!


洪晟惠(2016)。今天起,我們都是一年級。HESS KIDS3916-19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Breadwinner vs. caretaker: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s of family culture in Taiwan focusing on gender-generation interaction effect and comparing with neighboring East Asia countries

Hong, C. H. (2016, June). Breadwinner vs. caretaker: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s of family culture in Taiwan focusing on gender-generation interaction effect and comparing with neighboring East Asia coun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Centre for Research on Families and Relationship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nequal Family and Relationships Held by Centre for Research on Families and Relationships (CRFR), Edinburgh, Engliand.


Abstract:
Taiwan is one of the lowest fertilit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urthermore, East Asia countries are all in the last group in worldwide fertility ranking from 1980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2016; Chen, Chen, Hsiao, Chen, & Zhang, 2012). However, this situation is not a coincidence which could be hypothesiz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gender equity in individual-oriented institutions (ex: education and market employment) with only traditional gender equity (male breadwinner model) in family-oriented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the family) operates lower fertility (McDonald, 2002). East Asia countries are facing this dramatic social change. Many modern problems seem like economy issues, however, it is rooted in cultures incompatible.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facing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Chu & Chang, 2001).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s of family culture in Taiwan comparing with neighboring East Asia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used two longitudinal surveys,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 in 2006 conduct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aiwan and "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EASS)" which incorporated data from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conducted by the 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Data Archive, comparing gender power structure (male breadwinner vs. female caretaker) of family culture among Taiwan comparing with neighboring East Asia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is study focused on 2 research questions: 1. How does Taiwanes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being compared with neighboring East Asia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2. What does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in Taiwan being analyzed by gender-generation interaction effect?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item “A husband’s job is to earn money; a wife’s job is to look after the home and family.” represents for the concept of gender power structure (male breadwinner and female caretaker) of family culture. The sample is 9045 adults of 4187 males and 4858 females from 19-92 years old cross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East Asia countries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still agree with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that male are breadwinner and female are caretaker. Comparing to oth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Taiwanese significantly more agree with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than Japanese and Korean, but no difference with China. More than half sample agreed with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male breadwinner and female caretaker is still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for Taiwanese and East Asia countries. This might be one of the explanations of low fertility in East Asia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e result focused on Taiwan, gender and generation both related with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t when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gender and generation. The general trend of agreement toward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declined with time. However, generation born after generation 5 th 1961 have much more different agreement with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between genders. For the generation 5 th and 6th born between 1961-1970 and 1971-1980, male hold the attitude towards agreement and female towards disagreement. Although male and female were both toward disagreement for the generation 7 th born after 1981, the difference agreement between genders even became bigger. This result indicates younger Taiwanese generations facing more family culture conflicts of gender power structure between genders. There might be some potential factors of social change which impact generation 5 th, 6th and 7th born after 1961.
The contrasting views regarding the gender power structure of family culture between genders and generations in Taiwan may be a potential source of family conflict, not only for low fertility but also for modern problems of social change. Therefore such differences should be acknowledged, especially the potential factors of social change for generation 5 th, 6th and 7th born after 1961. More efforts are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solve the issue for Taiwa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ender power structure, Family culture, Esat Asia

Acknowledgement:
The data for this (secondary) analysis was provided by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 and 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Data Archive (EASSDA).
The author wishes to acknowledge the help of Dr. Man-Yee Kan in commenting on an early draft of this article while sponsor the author as an academic visitor at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Oxford.



http://www.crfr.ac.uk/assets/Cheng-Huei-Hong.pdf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

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現代社會孩子生得少,各個都是捧在手心上的心肝寶貝。一群大人們成天呵護天之驕子或掌上明珠,深怕孩子冷了還是餓了,也怕孩子學得不夠,又怕給孩子太多壓力,處處為他著想。然而,雖然成人常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但其實我們也期待孩子懂得為他人設想、具有同理心,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同理的種子。




同理心是待人處世的關鍵
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夠站在與他人相同的位置去理解其心理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較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與行動,也更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更進一步懂得做到付出、關懷與幫助等親社會行為,這些能力在人際關係上極為重要,是良好溝通的基礎,也是能夠圓融處世的關鍵。


身教重於言教,從自身展現同理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首先,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示範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楷模;身教重於言教,當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時常對孩子與他人展現同理心,那麼孩子必定有樣學樣,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常觀察與模仿生活周遭的人,建立其學習楷模就顯得格外重要。
舉例來說,媽媽辛苦地準備晚餐,爸爸若 在用餐前說:「媽媽一定花了很多心思才煮出這麼多好吃的菜,辛苦了!待會換爸爸洗碗吧!」 孩子能藉由爸爸的話語站在媽媽的角度並意識到佳餚的背後需要耗費許多心思,同時也讓孩子瞭解爸爸除了在口頭上同理媽媽的辛苦,更會持續做出其他的關懷行動,讓同理心進一步連結至關懷與幫助的親社會行為,一次促成孩子多種能力的發展,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彼此與對自己的愛。


自我覺察能提升孩子辨認各種正、負向情緒
除了建立身教楷模,鼓勵孩子探索自身感受也是建立孩子同理心的方法,因為越能懂得自己的感受,就越有能力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孩子的大腦資料庫裡要先輸入情緒元素, 才有能力去辨認他人的感受,所以引導孩子辨認情緒就顯得格外重要。
家長可藉由日常對話引導孩子辨識情緒,不僅詢問孩子事實性的「今天做了什麼?」,更要詢問感受性的「今天覺得怎麼樣?」,將孩子留意的層面從表象事實延伸至內心感受。家長也可以使用身教原則,先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 說說上班時做了什麼?感覺怎麼樣?而後鼓勵孩子說說自己的一天;家長耐心傾聽之餘也可以適時鼓勵孩子說出各種正、負向情緒,像是開心、興奮與滿足,或是難過、擔心與失望,提升孩子覺察自我情緒的能力,一方面有助於孩子發展同理心,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從小培養同理心,為孩子掌握未來待人處世的關鍵,首先要把握「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則,從自身開始時常展現同理心,而後鼓勵孩子自我覺察,提升孩子辨認各種正、負向的情緒。在這些引導過程中,一定要謹記孩子的成長需要時時灌溉但也需要耐心等待,畢竟在鼓勵孩子發展同理心的同時,我們也要同理孩子需要時間成長,相信我們只要用愛在孩子心中種下同理的種子,持續灌溉並耐心等待,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懂得為他人著想。

洪晟惠(2016)。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 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HESS KIDS3814-17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生孩子不只是女人的事

洪晟惠(201637日)。生孩子不只是女人的事【頻果日報即時論壇】。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07/810398/


生孩子不只是女人的事

2016030714:52 


作者:洪晟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候選人)

近日「育兒津貼」與「帶幼兒進入議場」等提案,受到媒體關注,民眾也大肆討論,輿論中正反意見不一,許多人擔心財政困難,也擔心議場秩序,批判的重點多聚焦在方法與結果。

然而,提案立委的動機,本是關心婦女、幼兒與家庭等新時代的重要議題,其動機良善,然而方法可待討論。倘若方法較適宜、結果低風險,相信民眾會喜愛、媒體會讚揚、政府會順利、臺灣會更好。

想要達到方法較適宜、結果低風險,前置作業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以碩士論文五段落(動機、文獻探討、方法、結果、討論與建議)來說,方法與結果的前置作業就是第二部分的文獻探討,也就是資料蒐集。

其實,臺灣社會有許多人默默的在耕耘著家庭政策,以臺灣師大來說,持續舉辦多年的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韓國、新加坡、澳洲等各國學者來台,參考各國經驗,比較分析出適合台灣本土使用的家庭政策。

不僅是邀請各國學者來台,也實際走訪國際,考察各地不同的家庭政策經驗,以鄰近的香港為例,早在2007年就成立跨政府單位、也含括社會產官學各界意見領袖的高階整合平台「家庭議會」,希望社會一起齊心努力推動家庭成為社會核心的主流價值,從關注整體家庭的大方向著手,推動友善家庭政策。而後又在2013年又推出具有學理研究根據的「家庭影響評估(Family Impact Analysis)」制度,規定各政府部門在提案政策時,必須從家庭視角對該政策進行評估,審視該政策對家庭可能造成的影響,

上述的各國經驗,都有轉化為台灣本土可供參考的研究報告,依據美國CIA世界概況排名,臺灣在世界224個國家中,總生育率排名倒數第三,依據中研院人口政策建議書警告,少子女化會進一步加劇高齡化,同時衝擊人口的質與量,進而使政府稅收減少、市場消費規模縮減、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導致全面性的經濟發展停滯,國家競爭力岌岌可危,臺灣社會面對超低生育率與超速高齡化,準備時間不足、制度調適不及,因應極為棘手。

生孩子不只是女人家自己的事,也不只是家庭關起門來的事,是政府、社會與全民都該認真在乎的事,這不僅是需要國家支持,也需要產官學社會各界共同力挺,以學界來說,轉化各國經驗與研發本土適用的家庭政策研究報告,是我們可以也懇切希望能著力之處,歡迎有空來看看。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親子同樂玩家事 享受獨特生活品味

洪晟惠(2016)。親子同樂玩家事 享受獨特生活品味。HESS KIDS3712-15




親子同樂玩家事
享受獨特生活品味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候選人


年節將近,媽媽一整天忙進忙出,除了採買年貨之外還得大掃除,從客廳到廚房再到陽臺,以及孩子的房間與主臥房,忙得一刻不得閒,這還不包括帶孩子去買新衣、新鞋以及每日例行的料理三餐和各種家務事,媽媽真是忙翻了;再加上看到孩子不收拾玩具、先生隨手擺放物品,他們非但不幫忙還製造髒亂,誰能體貼媽媽的辛勞呢?

媽媽就像管家般日復一日地服務全家人,但為什麼家事總是如此繁瑣、重複又無意義?為什麼家事總是媽媽的義務,先生與孩子只是從旁協助甚至製造混亂?能否改變「媽媽總是辛勞地做家務」這個現實?

家事不只是工作,可以是高層次的生活品味。當家事只是家事,任誰都不想主動去做這些苦差事;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將家務工作變成家庭生活品味的一環,做家事不僅僅是勞務,而是達成高層次生活的過程。例如:可以在家中裝飾孩子的作品或旅遊紀念品,讓打掃不再只是例行性的清潔工作而富有創造性;或將「料理三餐」提升至「烹調美食」的境界,讓料理餐點不僅僅是餵飽家人,而是享受全家歡聚時光的前置作業。

父母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將家事視為勞務工作或苦差事,試著享受做家事的樂趣以及完成後的成就感。例如:將物品歸位時可以嘗試不同的收納方式,完成後細細品味家中的窗明几淨,逐漸將做家事提升成享受生活。


全家一起做家事,讓孩子觀察及模仿

有些事情看似平凡無趣,但是當全家人一起做就會變得十分有趣。例如:一個人買菜就只是採購,而兩個人一起去買菜還可以討論採購的食材;如果家事變成家庭共同的活動或共享的美好時光,家人就會想主動參與,而不只是義務性地分工家務。

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方式著重於觀察與模仿,當孩子看見父母開心地一起做家事就會感興趣而想主動參與;對孩子而言,家事不只是勞務,也是有趣的休閒活動或是遊戲,當孩子擁有參與的動機時,再提供猶如遊戲般的家事規則,孩子一定會「玩」得不亦樂乎,也可以培養孩子享受更高層次的生活品味。

家人需要讚美與感謝,並非要求與訓練

除了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快樂「玩家事」,父母也要建立一個新觀念:「孩子不只是依賴者,也可以成為行動者。」要相信孩子有足夠能力處理自己的事,像是摺棉被、摺衣服、收玩具、擦桌椅、掃地等,放手讓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是培養孩子自主、自信與負責的好方法。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時勿抱持著「訓練」的目的,要求孩子具備做好家事的能力與習慣,因為沒有人喜歡被訓練或硬性要求,父母可以用讚美的方式增強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動機,當孩子做完一件家事父母便適時稱讚,讓孩子知道自己充滿能力,足以應付每天的任務;當孩子被父母肯定了,無形中就能建立起自我效能感,知道自己能成功地執行每天的日常任務。
除了讚美,父母也要懂得感謝孩子,因為孩子不僅能負責自己的事情,更有能力付出。例如:當父母忙著備餐時,孩子主動拿起抹布擦桌子;或是孩子看到桌面的灰塵或髒污時主動擦拭,這時父母不僅要讚美孩子的能力,更應該直接表達心中的感謝,謝謝孩子一起為這個家付出,家庭充滿愛的力量會引發孩子更多親社會的無私付出行為,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付出與關心他人的成熟個體。


藉由家務工作發展小肌肉與手眼協調能力

「小肌肉」與「手眼協調」是幼兒期生理動作技能發展的重點之一,無論是控制手指取物或是手眼協調都可以藉由家務工作獲得練習,越放手讓孩子嘗試,孩子就越有能力,孩子越有能力,自然會有越多的成就感引導孩子嘗試與成長。


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享受生活品味,也能創造與家人的同樂時光,更有助於發展動作技能,培養孩子自主、自信並發展自我負責、建立自我效能,成為一個懂得付出的成熟個體;這都有賴於父母正確的價值觀與身教,就從今天開始試著與家人同樂,將做家事視為享受生活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