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半年度獎學金報告中關於訪問牛津大學的心得(誠心感謝某基金會長期獎助博班生涯),想說也放上來臉書與大家分享「我在牛津大學研究訪問的日子」(沒寫進的故事、沒放入的照片還有很多很多......)。
備註:這些心得也在上次回國後於2016/08/07受澄實文創之邀到迪化街莊義芳商行講座分享「牛津人的多元社交生活實作」。

今年五月初到七月底,我在英國牛津大學社會系跟著學術顧問Man Yee Kan教授當訪問學生,超感謝Kan教授給我訪問牛津的機會,此行超乎原先只是研究訪問的想像,不僅是在學術研究上有所提升與連結,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牛津大學創立近千年所累積的文化精華,如何體現在每日生活細節中,而深刻體驗到何謂「大學」---那種熱愛探索思考討論、支持全人發展的氛圍,讓人愛上學習而盡情徜徉在每一天的學術生活之中,牛津的魅力深深的刻印在心中!

還記得剛到牛津的前兩三天,我就已經著迷上了當地所遇到的人事物氣氛,在學院典雅的廳堂中,挑高的雕花牆面上,掛著許多提出重要學術理論、對社會有巨大貢獻、創立學院等等歷代重要學者肖像畫,而我們就在這些偉大先人的注視之下,圍坐沙發喝著咖啡,輕鬆愜意但卻討論著極具社會關懷的各式議題,同儕無論是社會科學或是自然科學背景,都對人文社會很有情懷與想法,也很能討論與思辯,這正式我一直嚮往的氛圍、內心中大學與知識份子該有的樣貌。

在牛津,我時常感動著體會到那種趨近理想的樣貌,那些本在我心中覺得事物道理該有的樣貌,都一一在牛津實現,從課餘時間同儕相聚時候的深度討論,廣泛觸及各種議題,但卻無人覺得疲憊,反而覺得有意義得有趣,再到系所每週安排不同研究單位人員的最新研究分享,在中午簡短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也不用去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不斷吸收新知,而研究分享的現場,又提供著簡易食用卻豐盛的三明治午餐與飲品,全系所師生便能夠在這研討會前短短的時間裡齊聚一堂相互認識與交流,整體過程流暢氣氛活絡,卻只動用系秘書一位人力,而且短短一小時,卻兼具學術新知學習、跨單位研究連結、同儕交流、師生互動、系所交誼等等各式功能,每週舉行對於身在其中的人來說,那長久累積下來的成長與情誼,將十分可觀。

牛津對於人文互動的細膩掌握,真可能是近千年經驗的累積,如上述中午研討會只是其中一小例,我更為驚嘆的是其學院的設計,不只是在硬體設備上,生活在如哈利波特殿堂裡,每天受到典雅貴族氣息潛移默化而自我提升言行氣質之外,更是其硬體與軟體設備相互搭配出的超效率平衡生活全人發展機制。

在學院中有幾個基本單位:住宿房間、餐廳、圖書館、教堂、教室空間、交誼廳,另外視各學院條件異同分別有健身房、網球場、音樂廳、花園草皮等,彼此之間的徒步距離在三、五分鐘到十分鐘之內即可抵達,可以說就是在隔壁的概念,所以說,身在學院之中,可以在讀書、吃飯、運動、休閒、交誼之間很有效率的快速切換並放鬆蓄能再出發。

舉例來說:從宿舍走三分鐘到食堂餐廳享用豐盛早餐之後,圖書館也在三分鐘不遠處,盡情的在圖書館讀完書,再回到餐廳,學院的同儕與師長都會一同到來享用午餐,午餐之後,都會再去另一個午茶空間,效率的和同儕或師長以一杯咖啡的時間交誼(如下圖與扶輪社員巧遇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午茶空間配有鋼琴,除了不時的音樂會之外,午茶時候也時常有人充滿才能的輕鬆彈奏個幾首,伴著音樂聲、喝著午茶、輕鬆愜意的交流但卻又討論著各式深刻議題,短暫約一小時多的放鬆之後,接著再走三分鐘到圖書館,迅速切換為圖書館讀書模式,到了傍晚跟朋友約了打網球也只要三分鐘路程,充分運動得以儲備更多能量讀書做研究,而後三分鐘路程回到宿舍灌洗,晚上便有一場需要西裝小禮服盛裝打扮的正式晚宴,也只是在三分鐘遠的餐廳,到了那邊不只是正式三道餐滿足了味蕾,更有自在交流的教授同學們齊聚一堂,等著眾人來相聚互動交流,超效率平衡生活全人發展機制讓身在學院中的人們,可以盡情讀書不用擔心沒飯吃、沒運動、沒朋友,餐廳、運動場、正式晚宴等等的軟硬體設施都在學院的精心準備之下,呈現在生活週遭左右。


牛津對於人文互動的細膩掌握,還可以在其正式晚宴中窺見一二,從餐會前約半小時的接待酒會,讓人們自在走動於空間中交談認識,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時間就會切換到晚宴時間,晚宴中人們面對面坐在長條桌上,左鄰右舍的五個人相互交談,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就會出來下道餐做為緩衝,提供氣氛轉換與話題的活絡,當三道餐與甜點都出完之際,話題也快聊完了,那麼就起身轉換到另一個空間,是為約半小時的會後咖啡巧克力時間,人們一樣自在走動於空間中交談認識,在還不會到沒話題聊之前,就結束了亦猶未靜的正式晚宴,真是超細膩的交誼安排,充分促進人們從陌生到互動而避免尷尬。



如此猶未靜的正式晚宴,自由自在但又積極豐富的交流,其實有賴每個參與者有著堅實的社交技巧才能成就,當然英國當地small talk的社交文化技巧,也是促成亦猶未靜正式晚宴的關鍵人文基礎,關於small talk,一位在研討會中結識的英國研究員與我分享「英國人如何在茶酒會上交流」的tips,還直接套用在學術會議模式舉實例讓我演練,原來這是有一套脈絡可循,隱含著許多英國人的思維在其中,其用網球比喻,話題在簡短回應之後就換提問對方,就像打網球時候兩人需不斷接球再打球給對方,不時可以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相反意見的疑問,讓討論更為精彩。

學院的花園草皮也是牛津學院另外一個神奇的設計,起先看到學生聚在草皮上一起打槌球,還只是覺得新鮮,後來自己嘗試之後發現,是非常享受戶外神清氣爽、也不太累十分省力、但卻很花腦筋也能與同儕高互動的一項活動,一場時幾二十分鐘的槌球打下來,跟朋友更加熟悉,心情上也因為享受到了美麗草皮學院風貌,而覺得放鬆而充滿能量,可以再去圖書館拼上一陣了!


說到牛津圖書館,我很喜歡跑去總圖書館一帶,愜意的坐著欣賞牛津大學重要地標「Radcliffe Camera」,也喜歡跑去裡面讀書,該圖書館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坐在裡面讀書,彷彿置身在古代貴族書香樓閣,泛黃但精緻看來由來已久的許多圖書,放置在原木典雅的書櫃上,書櫃直達挑高屋頂,屋頂彩繪著校徽,與雕樑畫棟相互輝映,陽光從彩繪圓頂玻璃灑進室內,牆上懸掛著的各個學院創辦人們的肖像畫,看著他們看著我,整體營造出一種,很想讀書的氛圍,幾個來牛津拜訪過我的朋友,在回去前都不約而同的感受到牛津讓人想讀書的魔力,那種盡情徜徉坐在其中讀書寫字,享受在書海與知識的殿堂氛圍,真的是牛津很具魅力之處!

牛津,充滿著夢幻尖塔的一個城市,給我的體驗,不只是物質上豪華,更是學術精神、生活哲學上的豪華,在牛津,intense是大家言談間最常提到的一個關鍵字,同儕間一個比一個呈現超誇張高密集強度的生活樣貌,讓我知道這樣高強度的充實生活都是可能的,也讓我觀摩到如何高強度安排生活達成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僅是學術,更是整體生活,我還記得在離開牛津前,與學術顧問Kan教授碰面時候,他特別提醒我,如果只唸書而不去社交休閒,大家反而會覺得奇怪,在牛津就是又要唸書又要生活,而那些生活,是那麼樣的POSH,不只是物質上豪華,更是學術精神、生活哲學上的豪華,Oxford Bubble真的是名不虛傳......很感恩我有過機會在牛津生活一陣子,這些牛津的日子,都會成為我未來學術研究與生活哲學很好的滋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