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現代社會孩子生得少,各個都是捧在手心上的心肝寶貝。一群大人們成天呵護天之驕子或掌上明珠,深怕孩子冷了還是餓了,也怕孩子學得不夠,又怕給孩子太多壓力,處處為他著想。然而,雖然成人常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但其實我們也期待孩子懂得為他人設想、具有同理心,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同理的種子。
同理心是待人處世的關鍵
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夠站在與他人相同的位置去理解其心理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較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與行動,也更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更進一步懂得做到付出、關懷與幫助等親社會行為,這些能力在人際關係上極為重要,是良好溝通的基礎,也是能夠圓融處世的關鍵。
身教重於言教,從自身展現同理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首先,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示範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楷模;身教重於言教,當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時常對孩子與他人展現同理心,那麼孩子必定有樣學樣,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常觀察與模仿生活周遭的人,建立其學習楷模就顯得格外重要。
舉例來說,媽媽辛苦地準備晚餐,爸爸若 在用餐前說:「媽媽一定花了很多心思才煮出這麼多好吃的菜,辛苦了!待會換爸爸洗碗吧!」
孩子能藉由爸爸的話語站在媽媽的角度並意識到佳餚的背後需要耗費許多心思,同時也讓孩子瞭解爸爸除了在口頭上同理媽媽的辛苦,更會持續做出其他的關懷行動,讓同理心進一步連結至關懷與幫助的親社會行為,一次促成孩子多種能力的發展,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彼此與對自己的愛。
自我覺察能提升孩子辨認各種正、負向情緒
除了建立身教楷模,鼓勵孩子探索自身感受也是建立孩子同理心的方法,因為越能懂得自己的感受,就越有能力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孩子的大腦資料庫裡要先輸入情緒元素,
才有能力去辨認他人的感受,所以引導孩子辨認情緒就顯得格外重要。
家長可藉由日常對話引導孩子辨識情緒,不僅詢問孩子事實性的「今天做了什麼?」,更要詢問感受性的「今天覺得怎麼樣?」,將孩子留意的層面從表象事實延伸至內心感受。家長也可以使用身教原則,先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
說說上班時做了什麼?感覺怎麼樣?而後鼓勵孩子說說自己的一天;家長耐心傾聽之餘也可以適時鼓勵孩子說出各種正、負向情緒,像是開心、興奮與滿足,或是難過、擔心與失望,提升孩子覺察自我情緒的能力,一方面有助於孩子發展同理心,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從小培養同理心,為孩子掌握未來待人處世的關鍵,首先要把握「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則,從自身開始時常展現同理心,而後鼓勵孩子自我覺察,提升孩子辨認各種正、負向的情緒。在這些引導過程中,一定要謹記孩子的成長需要時時灌溉但也需要耐心等待,畢竟在鼓勵孩子發展同理心的同時,我們也要同理孩子需要時間成長,相信我們只要用愛在孩子心中種下同理的種子,持續灌溉並耐心等待,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懂得為他人著想。
洪晟惠(2016)。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 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HESS KIDS,38,14-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