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強健體魄!面對未來人生挑戰!

強健體魄!面對未來人生挑戰!




 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體力」是面對未來人生挑戰時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幼兒在三到六歲會有長足的動作技能與體能發展,發展出一生健康活動的必要基礎, 發展得宜對於身、心、閱讀學習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幫助,若沒有適度發展則極可能影響往後的日常生活與運動能力。如何適度促進孩子動作技能與體能發展、為孩子預備好強健體魄基礎以面對未來人生的各項挑戰,是身為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研究發現良好的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有助於身體、心理、情緒、智 力、社交等各方面均衡發展,在未來也比較有充足的體力應付生活、讀書、工作等各項挑戰,抵抗力較好、較不易生病;也因腦部獲取氧氣的能力較佳,所以注意力較為集中,對閱讀學習都有幫助。然而,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民國98 100 年對五歲幼兒的體適能檢測發現,代表幼兒腹部肌群的仰臥起坐表現低於國際標準;現代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 再加上臺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十,活動空間相對較少,實需更多關注幼兒強健體魄的基礎發展。
欲使幼兒體魄強健及促進動作技能與體能發展,首先應認識幼兒發展進程, 過早的促進與訓練不一定帶來較快、較好的發展,反而揠苗助長地干擾了該階段與其他階段應該發展的技能,更嚴重的是抹煞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動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倘若能知悉幼兒發展進程,便得以順應個體發展而促進該階段應有的發展,並進一步引導轉銜至下個階段的發展。


幼兒肢體發展進程
三到六歲階段是幼兒動作發展的重大進展期, 孩子肢體外觀的成長不如先前嬰兒期來得明顯,但是身體內部的骨骼、肌肉、肺活量、感官與神經系統則是成長許多,使得動作技能與體能都更加發展。
幼兒的動作技能十分仰賴肌肉發展,在肌肉發展上可以分為大肌肉與小肌肉兩部分:大肌肉負 責粗大動作,像是站立、走路、跑跳、攀爬、傳接球等;小肌肉則是負責精細動作,需要以大肌肉之粗大動作技能為基礎再輔以認知功能發展,常與手眼協調一併討論,像是畫圖、寫字、剪紙、開罐、打結、扣釦子等。
大小肌肉各自負責的動作技能有其一定的發展進程,以大肌肉粗大動作技能來說,孩子可以站得更穩、跑得更好、跳得更遠、傳接球更精準。站立技能從三歲單腳站到五歲踮腳尖站;走跑技能在三歲可交換腳上樓梯、向前走直線,四歲攀爬垂直的階梯,五歲自行交換腳下樓梯、倒退走直線、跑得很好、在遊戲中有效的開始、停止或轉身;跳躍技能在三歲會雙腳跳,不規則分腳跳、單腳原地跳, 四歲單腳向前跳,五歲有韻律地雙腳交換跳、會跳繩;傳接球技能在三歲時會想辦法用手臂接球,到了五歲則是會用手掌接住球、單手丟球、控制踢球的方向等等。
至於小肌肉的精細動作技能,三到六歲之間由於肌肉的發展與感官神經系統的成長,發展手眼協調能力,手部動作能與視覺聯結,孩子更會畫圖、更會寫字、更會勞作、更會做精細動作。三歲會開罐子,四歲會剪紙、摺紙、扣釦子、打結;畫畫、寫字技能則是從三歲會畫簡單圖形,到四歲會畫出基本身體形貌與簡單字形,到了五歲能夠寫一些簡單的文字等等。



幼兒健康體適能
幼兒大、小肌肉等基礎動作發展,再搭配上肺活量、感官神經系統發展等,而形塑出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柔軟度等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臺北市幼兒體適能教師研習手冊》中特別提及:下肢健全發展對幼兒往後的活動能力非常重要,因為下肢是維持軀幹穩定度的重要大肌肉,幼兒時期若沒能適度發展,除了影響往後的運動能力,還會增加未來人生旅程中下背部疼痛發生的機率。
在人生初期為孩子紮根強健體魄基礎是重要的,除了關注孩子的健康體適能,還可以更進一步以定期的運動學習從小培養孩子的平衡感、協調性、敏捷性、反應時間、速度與爆發力等技術體適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以為臺灣獲得奧運第一面金牌的運動項目跆拳道為例,其為一項很適合促進下肢大肌肉與軀幹穩定度的運動學習,著重練習下肢腳部動作技能的跆拳道還蘊含奧林匹克運動精神「更快、更高、更強(fasterhigherstronger)」以及武術運動的防身技能與武德養成,不只讓孩子發展身體素質,更多了強化心理素質與自我保護的知能。


讓幼兒盡情探索與發展
波蘭有句俗諺 Brudne dziecko to szcz liwe dziecko(髒髒的小孩是開心的小孩),意指盡情探索世界的孩子是開心的!三到六歲階段的孩子喜歡四處活動與寫寫畫畫,也許正因為上天在其內在安排了動作技能與體能發展的驅動程式,讓幼兒內在擁有趨力去發展一生所必須的重要體力基礎。身為關心孩子發展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可以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環境,讓孩子在安全中活動探索。像是這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走高處臺階,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摔跤而阻止他探索,而是應該牽著孩子的手陪伴他,順應其內在趨力去訓練他的平衡感與協調性。鼓勵加上讚美,陪同孩子玩得滿身大汗!


「體力」是面對未來人生挑戰時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幼兒在三到六歲發展出影響一生健康的動作與體能必要基礎,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應順應幼兒發展進程,為孩子營造安全的環境,陪伴孩子順應其內在趨力而發展動作與體力潛能,從小紮根強健體魄,為孩子未來將面對的身、心、社會等各項挑戰奠定穩固基礎。頭好壯壯的孩子才能開創無限
未來!


洪晟惠(2014)。強健體魄!面對未來人生挑戰!HESS KIDS32,16-19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

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現今社會在重視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的同時,也強調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緒智商),EQ是自我覺察到情緒管理再到人際互動的一系列能力。三歲左右的孩子會慢慢開始有朋友,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發展人際社會能力呢?

孩子的人際社會發展

要培養孩子高EQ的人際社會力就要先瞭解兒童的發展:發展不僅是身體長高長大,更是智力、人格與社會等面向的逐漸發展,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時間與內涵,知道更多幼兒的發展才能順應孩子的成熟度,適時給予鼓勵,促進其完整發展。
孩子的人際互動,從剛出生時注意人臉、聽到聲音會轉頭,到一歲左右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兩歲左右能與他人合作造物,三歲左右開始擁有朋友,友誼的特性會隨著個體認知成熟度的推進而有階段性的發展,接下來向大家介紹我很喜歡的友誼發展階段特性。

瞭解友誼發展階段特性

Rober Selman和他的研究夥伴將友誼特性歸納出五個相互重疊而逐步進展的階段:暫時的玩伴(3-7歲)、單向的支持(4-9歲)、雙向的公平合作(6-12歲)、親密互享的關係(9-15歲)、自主的相互依賴(12歲之後)。
3-7歲「暫時的玩伴」時期,友誼屬於未分化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通常會以對方的物質或身體特質來認定。比方說:他是我的朋友,因為他跑很快;或者是因為他有一盒很酷的彩色筆。
到了4-9歲「單向的支持」時期,友誼開始有了關係,但此關係仍屬片面,孩子通常會以對方願意做他希望對方做的事情來認定。比方說:他是我朋友,因為他會和我一起跑步,或者是他讓我用他很酷的彩色筆。
幼兒時期的友誼關係還有機會發展到第三階段6-12歲「雙向的公平合作」時期,是彼此給予與接受的相向關係,但還是以關注自己為多。比方說:他是我朋友,因為他會借彩色筆給我,我們會幫助對方。
至於國小後才會經驗到的9-15歲「親密互享的關係」時期則充滿親密與分享的相互關係,這時期的友誼較具承諾也較能持續,但也具有強烈的獨佔性。比方說:我們說好是好朋友了,如果你要跟他好,我就不跟你好了!
如此獨佔性的思維到12歲之後有機會提升到「自主的相互依賴」時期,友誼的關係是承諾,但也有尊重的自主,可以暸解友誼需付出給予和親密分享,但也需信賴與尊重,較成熟的人格讓關係得以自主的健康發展。


由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

友誼發展階段特性大致是從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各階段相互重疊。同時期的孩子可能處在不同友誼發展階段,因此父母平日可藉由聊天引導,詢問孩子在幼兒園和誰玩了什麼,再順應幼兒認知發展的友誼階段特性,在適當的年齡分享更成熟的友誼互動方式,啟發孩子對友誼更進一步的認知,讓孩子從自我中心逐步邁向成熟自主。
瞭解個體在友誼關係上的認知發展歷程讓成人更明白為甚麼某階段朋友間會上演「跟你好」、「不跟你好」的切八段劇碼,或者「我跟你說,不要跟別人說」的講秘密橋段,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介紹友誼發展階段概念,因為瞭解友誼發展階段特性有助於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人際互動,更能同理他人感受與覺察自我需求。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

同理他人感受與覺察自我需求是人際互動中很重要的基礎能力;個體隨著認知的逐步發展成熟越來越懂得考慮他人的觀點與需要,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朋友。
在懂得他人感受之前要先理解自身的感受。父母可多與孩子交流彼此的感受,不只聊「今天做了什麼?」更可以談「今天覺得怎麼樣?」讓話題從表象的事實性延伸至內心的感受性。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並耐心傾聽孩子的一天,鼓勵孩子辨別開心、滿足、安慰、生氣、惋惜、委屈等多種不同的正負向複雜情緒,提升孩子對自我情緒的覺察,才有可能實踐高EQ的情緒管理。


親密的親子關係形成家庭安全網

親子間建立交流內心感受的習慣默契,除了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覺察、同理心等高EQ特質,也能增進親子關係,更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人際現況形成家庭安全網。
孩子與人互動遇到挫折時,家長勿執著誰對誰錯而責怪對方、究責老師,這非培養孩子高EQ人際社會力的長久之計。父母除了要適時的同理支持、引導情緒表達與排解,也應該以個案研討的正向態度和孩子討論如何成熟應對,引導思考健康正確的解決之道,發揮機會教育的效果。


EQ的夫妻關係有益於孩子的人際互動

父母用心引導孩子高EQ人際社會力的同時也要將高EQ應用在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上。《教育心理學報刊》刊載羅品欣與陳李綢老師針對「學童同儕互動關係」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互動頻率越高、心理親密度越好,孩子較有正向的人際互動,像是合作、信任、尊重、親密等;反之親子較少互動、也親密的話,孩子較有負向的人際互動,像是支配、攻擊、嫉妒、防衛等。
培養孩子的人際社會力不僅需在親子關係上用心,也要將高EQ應用於夫妻關係,研究發現夫妻關係與孩子的人際互動有關。《中華心理學刊》中徐儷瑜老師針對「兒童適應問題」的研究發現夫妻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適應,一旦父母失和,即使有正向親職行為也難以緩衝父母衝突對兒童適應問題的影響。


要從小培養孩子高EQ的人際社會力可從自身與家人的關係做起,尊重與同理身旁的配偶、父母、家人等,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再用心經營親子關係常與孩子交流內心感受形成家庭安全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順應孩子認知發展進程,引導孩子一步步從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自然能培養出高EQ的人際社會能力。


洪晟惠(2014)。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HESS KIDS3116-19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澳門家庭服務政策

洪晟惠、周麗端(20146月)。澳門家庭服務政策。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台灣基督教聯盟協會所舉辦之「2014臺灣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城市論壇」,臺北市/高雄市。

澳門家庭服務政策
FAMILY SERVICE POLICY IN MACAU
洪晟惠
周麗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副教授

研究背景與緣起:
澳門2001年開放博彩業,吸引大量投資,就業機會暴增,總體勞動參與率隨之提升,然而,經濟類型過於單一化,從事博彩等服務業佔總就業人口52.1%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2014;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2),輪班工作比例更高達近半數人口(20歲到59歲人口佔49%)、約佔1/3雙職家庭,服務業特性使男女就業比例翻轉,女性勞動參與人口都大於男性(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2),開放博彩業影響家庭生活與家人關係產生改變。

研究目的:
探討澳門成為博弈特區,許多家庭投入博彩業拼經濟的同時,政府如何應用資源服務家庭以因應博弈工作對家庭帶來的衝擊。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參閱相關調查、文獻、資訊,並實地訪問澳門政府社會工作局與其資助的民間團體與服務中心,歸納出澳門家庭服務政策特點。

結果與討論:
一、博彩業的家庭生態與需求:
輪班工作、雙職家庭延伸而來的跨代照顧、傭工家庭議題,家庭成員間需要溝通協調,但又礙於輪班工作相遇時間不多,延伸出夫妻關係、婚姻問題、兩代溝通、親子教養等服務需求,另外,家庭領域分工仍傳統,但工作領域卻性別比例翻轉,可能延伸出家庭平權、家庭暴力等服務需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042013;駱風,2008

二、混合經濟型福利模式:
服務供給體系不只以政府為主體(賴兩陽,2007),澳門政府因為博奕而有充裕財源,持續資助民間機構開設家庭或社區服務中心,政府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提供經費、號召與連結,民間機構運用自身與社區資源,依據各地區家庭特色,提供切合需求的家庭服務,減輕政府財政,也使民間機構獲得穩定財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042013)。

三、家庭暨社區服務協作會議:
由澳門政府社會工作局家庭暨社區服務廳的社區協作組負責每一季與30多個民間機構召開「家庭暨社區服務協作會議」,讓政府與承辦家庭服務中心、社區中心的民間機構彼此間相互溝通合作,不過,對於政府執行部門(像是社會工作中心、家庭輔導辦公室)來說,協作會議不該只是民間機構拋出問題、政府接受意見的平台,也應讓執行部門分析難處與討論建議(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042012b2013

四、社工與補救性為主的家庭服務:
教會、工會和社團、政府是澳門家庭服務的三大力量,政府透過社會工作局家庭暨社區服務廳提供家庭服務,教會提供補救性質為主、預防性和發展性為輔的服務,工會和社團提供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補救性為輔的服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042013。從是家庭服務的人員職稱有社工或輔導,澳門為建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於20125月開始推動建制社會工作者註冊制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12a,然而,社會產業風氣,使所需社工人數不足,且偏向預防性的輔導或教育專業仍需多加發展。

、對臺灣的啟示:
政府應發揮統籌角色,整合志願部門、非正式部門與商業部門加入家庭服務供給體系,政府中央單位致力於制訂政策,政府執行單位、民間部門等則分工合作執行服務,各司其職使服務有長遠方向、資源不致重疊,也因多元部門投入,而使更能彈性照顧地方特色需求。另外,臺灣教育部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可視為臺灣在家庭服務預防性政策上,十足專業化的重要經驗。


關鍵字:澳門家庭、澳門博彩業、輪班工作、女性勞動參與率、家庭服務政策

參考文獻: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2014). The world factbook: Macau. 2014/4/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mc.html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04)。澳門特別行政區家庭狀況及家庭服務發展研究報告。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1448日,取自:https://iasweb.ias.gov.mo/stat/family_rept_2005/index.ht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12a)。社會工作局工作報告2011。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12b)。社會工作委員會2012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新聞稿2014422日,取自:http://zh.macautourism.gov.mo/plan/aboutmacau.php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2013725日)。澳門家庭服務簡介。洪晟惠收藏。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2)。2011人口普查詳細結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
賴兩陽(2007)。人群服務商業化發展趨勢初探──福利混合經濟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1773-89

駱風(2008)。澳門中小學學生家庭教育現況調查。澳門研究,49118-125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報告

洪晟惠(2014)。「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報告。國際扶輪3480地區。

摘要

一、調查緣起
面對全球化,欲提昇臺灣競爭力,必要促成增列華語為扶輪官方語言,以便利我國社員與國際扶輪的溝通與閱讀,增加社員人數是推動華語扶輪官方語言的重要關鍵。
新世代是扶輪新血關注的焦點對象,DG Computer遂開創扶輪調查「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欲瞭解青年的扶輪觀感、從青年角度出發鼓勵參與扶輪,期望為往後年度奠定統計基礎的數據,也為往後年度累積招募扶輪新血的能量。

二、樣本背景
本調查問卷的對象為扶輪相關青年團體(RYERotex、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中華扶輪獎學生/聯誼會、扶輪子女等),使用自編問卷「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詳見附錄)建置網路表單系統(問卷網址:http://goo.gl/cpK6O),2013618日開始發送,截至2014314日共計問卷回收413份,其中男性共有209人、佔50.6%,女性共有204人、佔49.4%,平均27.78歲,收入每月平均新台幣32295.59元。
考量本調查研究是為瞭解可能參與扶輪成為社員的青年族群,因此進一步篩選歲數30-40歲青年,樣本人數共有141人,其中男性共有74人、佔52.5%,女性共有67人、佔47.5%,平均33.20歲,收入每月平均新台幣40854.01元,教育程度最多比例為碩士畢業,佔61.7%,在為誰工作的部分,最多是為私人雇主或私人機構工作,佔37.6%,其次是學生,佔21.3%,在行業的部分,比例最高為學生,佔17.7%,次為教育服務業佔15.6%,在職業的部分,比例最高為專業人員,佔32.6%,家中無家人為扶輪社員的比例較高,佔73.8%

三、結論

1.     參加扶輪團體

l   參加比例最高的扶輪活動是扶輪例會(61.70%)。
l   人員的重疊情形不高,僅一到三成多,顯示各扶輪相關團體間(扶輪子女、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的成員流動率不高。

2.     看法

l   投入:偏少,年齡越高投入越少,家有扶輪社員者投入較低,曾參加扶輪子女者投入較低,曾參加扶青團者投入較高。
l   評價:偏好,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評價較低。
l   瞭解:偏向自覺瞭解,曾參加扶青團者瞭解較多。
l   感覺:偏向覺得扶輪社很好。

3.       參加因素

1)「不想」參加的原因:
l   依照青年覺得不想參加的高低因素排序(勾選符合與很符合兩者相加):工作無法抽身(74.2%)、財力未達程度(73.1%)、覺得時候未到(68.8%)、身份未達程度(68.1%)、費用無法負擔(46.8%)、不甚喜愛應酬(45.4%)、不想花這金錢(34.1%)、工作沒有需求(29.0%)、不想花這時間23.4%)、覺得格格不入(21.2%)、缺乏專業能力(19.1%)、產生身心壓力(17.7%)、不會覺得有趣(14.2%)。
l   超過五成認同的選項:工作無法抽身(74.2%)、財力未達程度(73.1%)、覺得時候未到(68.8%)、身份未達程度(68.1%)。
l   家有扶輪社員者較會因為「不想花這時間」、「不會覺得有趣」、比較不會因為「身分未達程度」、「財力未達程度」而不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青團者較不會因為「不甚喜愛應酬」而不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較會因為「不會覺得有趣」而不想參加扶輪。

2)「想」參加的原因:
l   依照青年覺得想參加的高低因素排序(勾選符合與很符合兩者相加):認識各界朋友(99.2%)、增加見聞經驗(99.2%)、拓展國際視野(91.4%)、善盡社會責任(90.8%)、獲得服務機會(90.7%)、進行專業交流(90.1%)、生活更充實(89.4%)、心理更快樂(88.6%)、獲得工作以外的成就感(84.4%)、促進休閒娛樂(83.7%)、發揮興趣專長(74.5%)、獲得事業發展(73.1%)、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71.6%)、身體更健康(69.5%)、增加商業機會(66.7%)、提升社會地位(52.4%)。
l   幾乎完全被認同的選項:認識各界朋友(99.2%)、增加見聞經驗(99.2%)。
l   碩士畢業比博士畢業者較會因為「進行專業交流」而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較不會因為「獲得服務機會」而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青團者較會因為「促進休閒娛樂」而想參加扶輪。
l   女性較會因為「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而想參加扶輪。

4.       意願

l   目前規劃多為不想(61.0%),未來規劃多為想(64.5%)。
n   男性在未來規劃中,顯著較想參加扶輪。

5.       措施

l   有助提升參與意願超過五成認同: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51.8%)、彈性的例會時間規定(60.3%)、為青年召開新型態扶輪社(51.1%)。
n   「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對女性、年齡低者較為有幫助。
n   「以網路形式舉辦例會」對碩士畢業者比大專校院畢業較有幫助、對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幫助,對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較無幫助。

6.       印象

1)超過半數的青年有印象:
l   「大使獎學金(88.0%)」、「扶輪基金會(89.4%)」、「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73.7%)」、「職業服務(92.9%)」、「社區服務(91.5%)」、「國際服務(90.1%)」、「青少年服務(88.0%)」、「地區網站或電洽扶輪地區服務中心(59.6%)」。

2)少於半數的青年有印象:
l   「扶輪倫敦會議討論教育及文化交流為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鋪路(30.5%)」、「49位扶輪社員協助起草聯合國憲章(30.5%)」、「成立扶輪和平及解決衝突國際研究中心(44.7%)」。

四、建議

1.     長期經營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參與扶輪意願在目前規劃多為不想,未來規劃才比較想,因此,針對30歲到40歲的族群,行有餘力時仍應該持續經營,以保持聯繫等待青年在未來將扶輪規劃進入人生中,各群體(扶輪子女、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經營方式,可參考總監月刊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結果201311月號的扶輪子女世代傳承與接班(附錄三)、201312月號的扶輪前受獎人的未來社員養成(附錄四)、20141月號的扶青團員的分眾招募訴求(附錄五)。

2.     分眾訴求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參加扶輪相關青年團體的重疊情形不高,各團體間的成員並不相通,應該於各團體宣傳招募扶輪社員,才能廣泛觸及到更多扶輪相關青年。
另外,各團體成員的喜好不同,像是措施中的「以網路形式舉辦例會」,對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幫助,但是對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較無幫助,各團體成員在參與因素上也有顯著差異,因此,更應於各團體分眾訴求,以期量身訂做出吸引各團體成員的扶輪招募計畫。
至於男女性之間,在幾個題項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在未來規劃中,較男性少想參加扶輪,較會因為「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而想參加扶輪,「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對女性也較有幫助,因此,分眾訴求在招募青年女性扶輪社員時,可多著墨在社員榮耀感與補助青年費用,並大力對青年女性宣傳,以提升女性在未來規劃中,較為低落的參與意願。

3.     形象宣傳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青年朋友對於扶輪的感覺偏向很好,也自覺瞭解扶輪,不過對於扶輪的印象在性別與參與團體上有異,下列針對差異提出思考:
l   女性比較有印象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職業服務、社區服務、國際服務、成立扶輪和平及解決衝突國際研究中心,是否該針對男性設計合適的扶輪形象宣達方式?
l   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印象大使獎學金、扶輪基金會、地區網站或地區服務中心,是否扶輪形象只推展了與團體切身有關的項目?
l   家有扶輪社員者、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是較有印象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是否跟家有扶輪社員者較會因為「不想花這時間」、「不會覺得有趣」而不想參加扶輪有關?

在對青年朋友宣傳扶輪形象時,可以先行思考以合適該族群的方式宣傳(例如適合男性的認知方式),而且針對該族群缺少認識的扶輪形象大力宣傳(例如前受獎人/獎學生多多認識獎學金以外的項目),以期使各扶輪相關青年都能多元面向的全面瞭解扶輪意義(例如讓家有扶輪社員者不只是比較有印象扶輪根除小兒麻痺計畫),進而對扶輪心聲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