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現今社會在重視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的同時,也強調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緒智商),EQ是自我覺察到情緒管理再到人際互動的一系列能力。三歲左右的孩子會慢慢開始有朋友,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發展人際社會能力呢?
孩子的人際社會發展
要培養孩子高EQ的人際社會力就要先瞭解兒童的發展:發展不僅是身體長高長大,更是智力、人格與社會等面向的逐漸發展,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時間與內涵,知道更多幼兒的發展才能順應孩子的成熟度,適時給予鼓勵,促進其完整發展。
孩子的人際互動,從剛出生時注意人臉、聽到聲音會轉頭,到一歲左右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兩歲左右能與他人合作造物,三歲左右開始擁有朋友,友誼的特性會隨著個體認知成熟度的推進而有階段性的發展,接下來向大家介紹我很喜歡的友誼發展階段特性。
瞭解友誼發展階段特性
Rober Selman和他的研究夥伴將友誼特性歸納出五個相互重疊而逐步進展的階段:暫時的玩伴(3-7歲)、單向的支持(4-9歲)、雙向的公平合作(6-12歲)、親密互享的關係(9-15歲)、自主的相互依賴(12歲之後)。
在3-7歲「暫時的玩伴」時期,友誼屬於未分化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通常會以對方的物質或身體特質來認定。比方說:他是我的朋友,因為他跑很快;或者是因為他有一盒很酷的彩色筆。
到了4-9歲「單向的支持」時期,友誼開始有了關係,但此關係仍屬片面,孩子通常會以對方願意做他希望對方做的事情來認定。比方說:他是我朋友,因為他會和我一起跑步,或者是他讓我用他很酷的彩色筆。
幼兒時期的友誼關係還有機會發展到第三階段6-12歲「雙向的公平合作」時期,是彼此給予與接受的相向關係,但還是以關注自己為多。比方說:他是我朋友,因為他會借彩色筆給我,我們會幫助對方。
至於國小後才會經驗到的9-15歲「親密互享的關係」時期則充滿親密與分享的相互關係,這時期的友誼較具承諾也較能持續,但也具有強烈的獨佔性。比方說:我們說好是好朋友了,如果你要跟他好,我就不跟你好了!
如此獨佔性的思維到12歲之後有機會提升到「自主的相互依賴」時期,友誼的關係是承諾,但也有尊重的自主,可以暸解友誼需付出給予和親密分享,但也需信賴與尊重,較成熟的人格讓關係得以自主的健康發展。
由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
友誼發展階段特性大致是從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各階段相互重疊。同時期的孩子可能處在不同友誼發展階段,因此父母平日可藉由聊天引導,詢問孩子在幼兒園和誰玩了什麼,再順應幼兒認知發展的友誼階段特性,在適當的年齡分享更成熟的友誼互動方式,啟發孩子對友誼更進一步的認知,讓孩子從自我中心逐步邁向成熟自主。
瞭解個體在友誼關係上的認知發展歷程讓成人更明白為甚麼某階段朋友間會上演「跟你好」、「不跟你好」的切八段劇碼,或者「我跟你說,不要跟別人說」的講秘密橋段,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介紹友誼發展階段概念,因為瞭解友誼發展階段特性有助於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人際互動,更能同理他人感受與覺察自我需求。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
同理他人感受與覺察自我需求是人際互動中很重要的基礎能力;個體隨著認知的逐步發展成熟越來越懂得考慮他人的觀點與需要,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朋友。
在懂得他人感受之前要先理解自身的感受。父母可多與孩子交流彼此的感受,不只聊「今天做了什麼?」更可以談「今天覺得怎麼樣?」讓話題從表象的事實性延伸至內心的感受性。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並耐心傾聽孩子的一天,鼓勵孩子辨別開心、滿足、安慰、生氣、惋惜、委屈等多種不同的正負向複雜情緒,提升孩子對自我情緒的覺察,才有可能實踐高EQ的情緒管理。
親密的親子關係形成家庭安全網
親子間建立交流內心感受的習慣默契,除了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覺察、同理心等高EQ特質,也能增進親子關係,更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人際現況形成家庭安全網。
孩子與人互動遇到挫折時,家長勿執著誰對誰錯而責怪對方、究責老師,這非培養孩子高EQ人際社會力的長久之計。父母除了要適時的同理支持、引導情緒表達與排解,也應該以個案研討的正向態度和孩子討論如何成熟應對,引導思考健康正確的解決之道,發揮機會教育的效果。
高EQ的夫妻關係有益於孩子的人際互動
父母用心引導孩子高EQ人際社會力的同時也要將高EQ應用在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上。《教育心理學報刊》刊載羅品欣與陳李綢老師針對「學童同儕互動關係」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互動頻率越高、心理親密度越好,孩子較有正向的人際互動,像是合作、信任、尊重、親密等;反之親子較少互動、也親密的話,孩子較有負向的人際互動,像是支配、攻擊、嫉妒、防衛等。
培養孩子的人際社會力不僅需在親子關係上用心,也要將高EQ應用於夫妻關係,研究發現夫妻關係與孩子的人際互動有關。《中華心理學刊》中徐儷瑜老師針對「兒童適應問題」的研究發現夫妻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適應,一旦父母失和,即使有正向親職行為也難以緩衝父母衝突對兒童適應問題的影響。
要從小培養孩子高EQ的人際社會力可從自身與家人的關係做起,尊重與同理身旁的配偶、父母、家人等,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再用心經營親子關係。常與孩子交流內心感受形成家庭安全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順應孩子認知發展進程,引導孩子一步步從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自然能培養出高EQ的人際社會能力。
洪晟惠(2014)。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HESS KIDS,31,16-19。
洪晟惠(2014)。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HESS KIDS,31,1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