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報告

洪晟惠(2014)。「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報告。國際扶輪3480地區。

摘要

一、調查緣起
面對全球化,欲提昇臺灣競爭力,必要促成增列華語為扶輪官方語言,以便利我國社員與國際扶輪的溝通與閱讀,增加社員人數是推動華語扶輪官方語言的重要關鍵。
新世代是扶輪新血關注的焦點對象,DG Computer遂開創扶輪調查「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欲瞭解青年的扶輪觀感、從青年角度出發鼓勵參與扶輪,期望為往後年度奠定統計基礎的數據,也為往後年度累積招募扶輪新血的能量。

二、樣本背景
本調查問卷的對象為扶輪相關青年團體(RYERotex、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中華扶輪獎學生/聯誼會、扶輪子女等),使用自編問卷「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詳見附錄)建置網路表單系統(問卷網址:http://goo.gl/cpK6O),2013618日開始發送,截至2014314日共計問卷回收413份,其中男性共有209人、佔50.6%,女性共有204人、佔49.4%,平均27.78歲,收入每月平均新台幣32295.59元。
考量本調查研究是為瞭解可能參與扶輪成為社員的青年族群,因此進一步篩選歲數30-40歲青年,樣本人數共有141人,其中男性共有74人、佔52.5%,女性共有67人、佔47.5%,平均33.20歲,收入每月平均新台幣40854.01元,教育程度最多比例為碩士畢業,佔61.7%,在為誰工作的部分,最多是為私人雇主或私人機構工作,佔37.6%,其次是學生,佔21.3%,在行業的部分,比例最高為學生,佔17.7%,次為教育服務業佔15.6%,在職業的部分,比例最高為專業人員,佔32.6%,家中無家人為扶輪社員的比例較高,佔73.8%

三、結論

1.     參加扶輪團體

l   參加比例最高的扶輪活動是扶輪例會(61.70%)。
l   人員的重疊情形不高,僅一到三成多,顯示各扶輪相關團體間(扶輪子女、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的成員流動率不高。

2.     看法

l   投入:偏少,年齡越高投入越少,家有扶輪社員者投入較低,曾參加扶輪子女者投入較低,曾參加扶青團者投入較高。
l   評價:偏好,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評價較低。
l   瞭解:偏向自覺瞭解,曾參加扶青團者瞭解較多。
l   感覺:偏向覺得扶輪社很好。

3.       參加因素

1)「不想」參加的原因:
l   依照青年覺得不想參加的高低因素排序(勾選符合與很符合兩者相加):工作無法抽身(74.2%)、財力未達程度(73.1%)、覺得時候未到(68.8%)、身份未達程度(68.1%)、費用無法負擔(46.8%)、不甚喜愛應酬(45.4%)、不想花這金錢(34.1%)、工作沒有需求(29.0%)、不想花這時間23.4%)、覺得格格不入(21.2%)、缺乏專業能力(19.1%)、產生身心壓力(17.7%)、不會覺得有趣(14.2%)。
l   超過五成認同的選項:工作無法抽身(74.2%)、財力未達程度(73.1%)、覺得時候未到(68.8%)、身份未達程度(68.1%)。
l   家有扶輪社員者較會因為「不想花這時間」、「不會覺得有趣」、比較不會因為「身分未達程度」、「財力未達程度」而不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青團者較不會因為「不甚喜愛應酬」而不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較會因為「不會覺得有趣」而不想參加扶輪。

2)「想」參加的原因:
l   依照青年覺得想參加的高低因素排序(勾選符合與很符合兩者相加):認識各界朋友(99.2%)、增加見聞經驗(99.2%)、拓展國際視野(91.4%)、善盡社會責任(90.8%)、獲得服務機會(90.7%)、進行專業交流(90.1%)、生活更充實(89.4%)、心理更快樂(88.6%)、獲得工作以外的成就感(84.4%)、促進休閒娛樂(83.7%)、發揮興趣專長(74.5%)、獲得事業發展(73.1%)、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71.6%)、身體更健康(69.5%)、增加商業機會(66.7%)、提升社會地位(52.4%)。
l   幾乎完全被認同的選項:認識各界朋友(99.2%)、增加見聞經驗(99.2%)。
l   碩士畢業比博士畢業者較會因為「進行專業交流」而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輪子女者較不會因為「獲得服務機會」而想參加扶輪。
l   曾參加扶青團者較會因為「促進休閒娛樂」而想參加扶輪。
l   女性較會因為「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而想參加扶輪。

4.       意願

l   目前規劃多為不想(61.0%),未來規劃多為想(64.5%)。
n   男性在未來規劃中,顯著較想參加扶輪。

5.       措施

l   有助提升參與意願超過五成認同: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51.8%)、彈性的例會時間規定(60.3%)、為青年召開新型態扶輪社(51.1%)。
n   「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對女性、年齡低者較為有幫助。
n   「以網路形式舉辦例會」對碩士畢業者比大專校院畢業較有幫助、對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幫助,對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較無幫助。

6.       印象

1)超過半數的青年有印象:
l   「大使獎學金(88.0%)」、「扶輪基金會(89.4%)」、「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73.7%)」、「職業服務(92.9%)」、「社區服務(91.5%)」、「國際服務(90.1%)」、「青少年服務(88.0%)」、「地區網站或電洽扶輪地區服務中心(59.6%)」。

2)少於半數的青年有印象:
l   「扶輪倫敦會議討論教育及文化交流為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鋪路(30.5%)」、「49位扶輪社員協助起草聯合國憲章(30.5%)」、「成立扶輪和平及解決衝突國際研究中心(44.7%)」。

四、建議

1.     長期經營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參與扶輪意願在目前規劃多為不想,未來規劃才比較想,因此,針對30歲到40歲的族群,行有餘力時仍應該持續經營,以保持聯繫等待青年在未來將扶輪規劃進入人生中,各群體(扶輪子女、扶青團、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經營方式,可參考總監月刊對扶輪社的觀感問卷調查結果201311月號的扶輪子女世代傳承與接班(附錄三)、201312月號的扶輪前受獎人的未來社員養成(附錄四)、20141月號的扶青團員的分眾招募訴求(附錄五)。

2.     分眾訴求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參加扶輪相關青年團體的重疊情形不高,各團體間的成員並不相通,應該於各團體宣傳招募扶輪社員,才能廣泛觸及到更多扶輪相關青年。
另外,各團體成員的喜好不同,像是措施中的「以網路形式舉辦例會」,對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幫助,但是對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較無幫助,各團體成員在參與因素上也有顯著差異,因此,更應於各團體分眾訴求,以期量身訂做出吸引各團體成員的扶輪招募計畫。
至於男女性之間,在幾個題項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在未來規劃中,較男性少想參加扶輪,較會因為「獲得身為社員的榮耀感」而想參加扶輪,「補助青年入社費/社費」對女性也較有幫助,因此,分眾訴求在招募青年女性扶輪社員時,可多著墨在社員榮耀感與補助青年費用,並大力對青年女性宣傳,以提升女性在未來規劃中,較為低落的參與意願。

3.     形象宣傳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得知,青年朋友對於扶輪的感覺偏向很好,也自覺瞭解扶輪,不過對於扶輪的印象在性別與參與團體上有異,下列針對差異提出思考:
l   女性比較有印象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職業服務、社區服務、國際服務、成立扶輪和平及解決衝突國際研究中心,是否該針對男性設計合適的扶輪形象宣達方式?
l   曾參加過扶輪前受獎人/獎學生/聯誼會者較有印象大使獎學金、扶輪基金會、地區網站或地區服務中心,是否扶輪形象只推展了與團體切身有關的項目?
l   家有扶輪社員者、曾參加過扶青團者則是較有印象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是否跟家有扶輪社員者較會因為「不想花這時間」、「不會覺得有趣」而不想參加扶輪有關?

在對青年朋友宣傳扶輪形象時,可以先行思考以合適該族群的方式宣傳(例如適合男性的認知方式),而且針對該族群缺少認識的扶輪形象大力宣傳(例如前受獎人/獎學生多多認識獎學金以外的項目),以期使各扶輪相關青年都能多元面向的全面瞭解扶輪意義(例如讓家有扶輪社員者不只是比較有印象扶輪根除小兒麻痺計畫),進而對扶輪心聲嚮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