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我在柏克萊研究訪問的十點學習








前陣子在寫獎學金半年報告,剛好有機會整理了這半年多來的的學習心得,就簡單摘錄在這邊:

我在柏克萊研究訪問的十點學習:學術精彩、全球觀點、回應社會、對話 發言 討論、快速閱讀 、樂在學習、連結 社交活動、跨領域平台、創新 創業、多元族群




(一) 學術精彩

從學期初第一次與指導教授Neil Gilbert碰面之後,老師就非常照顧的給予每週至少兩小時的個別指導時間,盡情的討論我的論文研究主題,對於研究論文的發展,有著非常關鍵性的幫助。

我真的非常感謝Gilbert教授,很熱心也用心的指導我在柏克萊的學習生活,每週一次的討論,都讓我很是期待,除了能從容的提出問題尋求解答,更能盡情討論研究發想,老師溫和的鼓勵我提出任何想法,並友善的回應我、與我討論、陪我一起發想,在這樣充滿正向支持環境中的討論,常能激發出更多想法,每次與教授討論完,都覺得知識上很是充實,精神很是快樂,好幾個當下的剎那間,都深深刻刻的感受到,何其有幸能踏進學術的世界,體驗在思想上奔馳的快樂。



與柏克萊指導教授Neil Gilbert老師合照


除了引導討論時思想奔馳的快樂,老師還在無形間分享示範了學術世界的精彩,不僅是論文研究、還有國際舞台、更是書籍出版,老師深知比較研究的趣味與重要性,訪問研究世界多國,活躍於國際諸多研究組織,也以此勉勵我,投稿跨國跨洲的重要組織研討會,除此之外,老師在討論論文方向的時候,就已將眼光放遠到未來還可以繼續發展的主題,並以日後出版書籍的方向反著思考回來,便能更明瞭論文故事線該如何呈現,老師以自身出版眾多書籍的經驗,不藏私的教導我,如何將論文的內容,轉換為書籍的章節,還有其他許多編寫與創作書籍的秘訣,讓我感恩又敬佩的見識到,Gilbert教授是秉持著什麼樣的精神與技巧,產出行銷世界各國、也是台灣社會福利界考試上課的必讀參考書,真的很感恩Gilbert老師不藏私的示範與教導,讓我知道學術人的生活可以這麼精彩。



Neil Gilbert教授在台出版的社會福利政策考試上課必讀參考書


其實Gilbert教授給我的指導,不僅是在學術研究上,更是在生涯發展上,還記得第一次與老師在研究室碰面時候,Gilbert教授就輕鬆的說:來出去喝咖啡吧!到了咖啡廳,Gilbert教授除了問了我這次來柏克萊的計畫是什麼,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問我,那我的人生要什麼,未來的生活樣貌大概是如何想像,雖然沒料到老師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感覺到老師做了很好的引導,引導我思考更大的生涯圖像,回過頭來,也就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在做的研究是什麼,又在我的人生中如何定位,當然對於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會漸趨清晰。


(二) 全球觀點

申請研修時的計畫主題聚焦在臺灣,以東亞各國做為比較,期望釐清臺灣家庭文化的傳統與現代特質。之後在準備前往柏克萊的那半年間,性別角色態度逐漸成為家庭文化中的關注重點,因為該種類的問卷題項較廣為遍佈在各國問卷中,而來到柏克萊之後,因為柏克萊指導教授Neil Gilbert的支持與啟發,便將臺灣與東亞各國的比較,擴大為東亞與歐美,並以家庭與市場的分工探討性別角色態度。到了下學期,因為希望增加自己對東亞的認識,旁聽了一門「亞洲在全球脈絡」的課程,而因緣際會開始接觸到全球學(global studies)(該課程還在進行中,所學心得將在下次報告中呈現),開始學習以全球脈絡的觀點思考。

我的研究主題一路從台灣發展到東亞,再發展至東亞與歐美,後來更嘗試以全球觀點切入,如此演變讓我自己也驚訝,以前我覺得自己與「東亞研究」關係不大,後來在準備申請頂大選送柏克萊研究計畫的時候,開始試著將臺灣與東亞各國一起思考,到了柏克萊受到教授鼓勵,而將東亞與歐美並列思考,而後為了更多認識自身所處的東亞,反而將關視野推向全球,此轉變始料未及,但很開心此轉變所帶來思考的深度、視野的廣度以及蓄積未來研究的高度,這是我當初完全沒有預想像到的成長,最近赫然發現的時候,心中覺得很是感恩,很感謝頂大與柏克萊促成了我這樣的成長轉變


(三) 回應社會

2016年秋季學期,選修了一門教育所Daniel Perlstein教授開設的課程,名稱為:Special Topics Seminars: Education in Language, Literacy, and Culture (EDUC 290B – 009),課程內容是以發展論文研究計畫為主軸,引導思考研究論文各部分的發展,並提供同儕間討論自己論文研究主題的機會,以及接受開課教授對於自己論文研究主題的評析。


這門課算是我在柏克萊選修的第一門課程,感受到老師上課引導思考研究時候的創意與多元,除了要我們思考為什麼做這主題、用這文獻,也思考為什麼「不要」做那主題、用那文獻,正反思考的同時,更幫助釐清腦海中的研究想法,也更幫助聚焦飄散在空中的研究主題。


老師也會順應時事引導我們思考自身研究所能貢獻社會的地方,像是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老師與同學們都對選舉有許多想法與感受,在這時候,老師適時的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並回應:我們自己的研究能對這個當下的時代做出什麼回應,從構思到課堂分享該回應的過程,出乎意料的發現,藉由思考我的研究如何鑲嵌在當下的時代脈絡中,並設法讓我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啟示能夠回應我所身處的社會,整個過程很具體的幫助了我釐清研究動機到研究啟示,讓我自己更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研究這主題,也更知道自己研究了這主題以後可以真實的為社會做些什麼貢獻,有種雙腳站回地面上的踏實感,這樣具體、踏實的感覺,也回過頭來,讓我更知道目前研究還可以再多發展的關鍵點。


(四) 發言、對話與討論

從課程中同學的發言、與指導教授的討論中,我體驗到在美國大量的口語訊息交流,基於我對情況的新鮮感受而產生的好奇,我向本地同學請教,他們在上課堂發言的背後概念是什麼,他們告訴我這是一種參與,我試著去體會,漸發現其中的奧妙,發言可以不僅是回答問題或者報告結果,也可以是接續上一個話題的持續思考、回應對某件事情的感覺與想法等,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對話的概念,而在這對話的過程中,感覺與想法可以經由言語表達而再次自我整理,而產生出新的想法,並在團體對話中,融合各方想法而共同交織創造出來自於大家的新想法。

如此的對話也出現在與指導授的討論中,這種討論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報告進度然後產出下一步結論,而是老師花時間聆聽想法,並接著陪同一起思考而繼續發展該主題,使研究的走向生氣盎然,指導教授曾告訴我,論文的發展是一個有機的過程,我現在更能體會,這過程是多麼的豐富滋養。

除了與指導教授的討論之外,也可以跟校園間不同系所、非指導教授的教授相約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當地學生跟我說,這段辦公室時間可以去找老師問問題、討論、甚至就只是聊聊天,讓我覺得真是自在的交流時間,我最近使用了第一次辦公室時間,向另一個領域的老師請教,關於我研究結果的其他可能解釋,將近一個小時的對談討論,一方面得以學習跟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我的研究,練習更簡明的表達,另一方面則是從不同領域專家獲得新的解釋切入點,增加更豐富的思考,在如此自在的交流中,無形之間也促成了跨領域的學習。


(五) 快速閱讀
柏克萊的課程每週指定閱讀數量繁多,有時上百頁、甚至一本書,而且課程又不只一門,每週加起來的量更是驚人,我於是向同學請教,後來又從老師處學習到,快速略讀(Skim)的重要性。

略讀(Skim)是指掃瞄整篇文章,同學分享略讀秘訣,可以注意每個段落第一個主題句與末句,先抓取通篇重點概念,再針對重點段落閱讀,而後思考形成心得感想,便能在課堂發表討論。

嘗試使用過這種方法之後,感覺到短期間可以輸入大量資訊,而後使用發言討論方式再消化成為二度學習,又還能集合眾人的討論交織出更多學習,可以說是快速加乘的學習方法。



(六) 樂在學習
柏克萊學習量十分之大,如同上一點提及每週的指定閱讀數量之龐大繁多,期初時分,就可以在圖書館看到許多讀書的學生,然而,在學習量這麼大的環境中,甚少聽到抱怨,反而平日言談間時常聽到:最近很忙、但很開心,若有機會坐下來聊,則會聽到:我真的很喜歡我讀的東西、哪邊哪邊很有趣、讀起來很是開心,聽著對方說著他讀的東西,也會開始覺得有趣了起來,還有一次在期末考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在宿舍餐廳同桌吃飯聽到一位朋友說:考試雖然很難,但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機會來學習這樣困難的東西,也有一次當我在圖書館讀到半夜兩點鐘時候,同桌朋友忽然從物理理論書堆中抬起頭來,用氣音小聲的跟我說:這真的很有趣耶!我當下深深的感受到他發自內心對主修學習的熱愛,而對他感到敬佩,而身邊友人如此樂在學習的態度,也彼此激盪,振奮了我讀書的心情,而相約去圖書館讀書反而成為我在柏克萊生活中期待的樂趣之一。



我最常去的圖書館


(七) 社交與連結

在柏克萊有許多單位持續主辦許多促進連結的社交活動,像是Coffee hour or social mixer等等,時常就是在現場準備披薩飲料或是咖啡餅乾,而無特定議程的讓大家自在交流,提供大家社交與連結機會。








也在許多演講中,教導社交場合的知能與技巧,如何針對出席場合事前準備、如何在場合中接觸應對、如何在會後保持聯繫等,也有許多演講教導網路社交的知能與技巧,如何使用商業社交軟體(如:LinkedIn)經營自己的e形象、如何藉由線上網絡更廣泛連結等等,身處在這環境無形中,也會讓人意識到在研修主修專業之餘,也要經營實體與線上的社交網絡,於是也開始經營自己的LinkedIn,發現真的是建立連結並維繫關係的好方法。






(八) 跨領域與平台

跨領域也是在柏克萊生活圈中時常會感受到的一點,像是接待我們的東亞研究所,本身就是橫跨幾個科系的平台,提供相關研究的校內外、國內外的學者與學生的交流,讓分科各領域的知識更發揮綜整的效果,社交與連結的部分又如上點所述。

跨領域也常在單一學生身上發現,許多學生同時選修非常不同的兩種領域,像是英文與電腦,另外又如D-Lab,則是專門教導非主修電腦科學的學生,學習程式語言,許多跟電腦感覺不太相關的領域,都可以讓寫程式融入自身研究,增加研究發展的可能。

在上述這樣的環境中,也會開始思考自身研究如何跨領域交流,或者如何在自身增加跨領域的不同主修專業能力。


(九) 創新與創業

在訪問的這半年,我發現,在這矽谷旁電腦科學發展的學術重鎮,各領域研究都會嘗試多使用寫電腦程式輔助,讓研究方法更創新有效率,算是創新的一個例子,於是在這電腦科學發達的氛圍之下,我前往學校一個叫做D-Lab(Intelligent research design for data intensive social science)的地方上課學習程式語言R,先打下些程式語言的基礎,為以後研究方法上的增進儲備些能量。

在柏克萊除了時常聽到創新一詞,也常聽到在談創業,這邊有許多創業競賽、也有輔導撰寫創業競賽提案的中心,另外還有許多各領域教授的創業事蹟,不僅侷限在科技技術類領域的教授,像是法律係、心理系等等的教授也聽說其創業,如此創新與創業風氣之興盛,無形中也會帶動起創新或創造的思維。

(十) 多元族群

當時選擇居住點的時候,選擇住在柏克萊的國際學舍(International House,簡稱ihouse),期望能更多把握在美國生活的每一刻,與各國學人交流,這間國際學舍一共居住了六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國各大洲的國際學人,居住在國際學舍,讓我有更多機會在每日例行生活中,與世界各國學人交流,更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習慣各地的口音,也能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真實的建立起跨國友誼。

國際學舍設有居民委員會(Berkeley International House Resident Council),是為競選的榮譽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服務社會也體驗學習國際文化的機會,於是報名參選也獲得入選,任職為其一學年,主要職責在於關心居民生活權益、促進居民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國際學人宿舍居民委員會成員介紹海報(我在右下數過來第二個)


從競選到在任職的過程中,有許多真實體會美國多元族群社會的機會,在邀請競選推薦人的時候,除了找自己熟識的好友,還要考量性別平衡、兼顧族群與國籍的多元性,在會議過程中,也要熟悉各文化背景人們的發言、討論、做事方式,而找到適合發言的時機為自己的理念發言,也找到可以推動的方法,讓理念可以順利執行,另外在會議內容上,也時常意識到需要更廣泛的去關心每一族群認為重要的事務,並對該事物提出建議、做出行動,這些過程都讓我意識並學習到多元族群社會的和諧共存之道。



推薦人與我在政見發表會後的合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