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Cognitive Dissonance: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family life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industrial countries

Hong, C. H., & Gilert, N. (2017, April). Cognitive Dissonance: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family life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industrial coun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s Annual Education Research Day, Berkeley, CA.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gseresearchday.weebly.com/program.html

Cognitive Dissonance: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family life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industrial countries

Hong, Cheng-Huei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h. D candidate

Neil Gilbe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rofessor

Abstract

Although aging societies amid low fertility rates are a global trend, the lowest fertility rates are found among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hina where until recently the fertility rate was held in check by the one-child policy,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is somewhat at odds with the Confucian devotion to parents and family in these societi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xtent to which gender attitudes towar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industrial might shed some light on the appare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latively low fertility rates and the strong cultural emphasis on family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ISSP)”. Survey in 2012 addressing “Family and Changing Gender Roles IV.” Among the 40 countries surveyed, 16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se countri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4 groups by culture and welfare state regime: Anglo America, North Europe, West Europe and East Asia. The questionnaire items were analyzed to capture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family (A man's job is to earn money; a woman's job is to look after the home and family) and employment in the market (Both the man and woman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household income). The degree of disagreement and agreement with these items can be seen as reflecting traditional versus modern attitudes about gender rol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overall the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countries with respondents from East Asian countries expressing more traditional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However, in comparing the responses within countries the results reveal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oles in the market and home, except for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Here respondents expressed a high degree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attitudes. Supporting tradition roles in family life but modern roles in the market, the East Asian respondents expressed expectations that woman should stay at home and care for the family and at the same they should be employed in the market earning an income. North Europe countries expressed the least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is regard.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life of the high degree of dissonance about gender roles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Key words: Gender role attitude, labor divi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family change, East Asia

Acknowledgements: 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roject” between the Top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Taiwan, R.O.C.)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我在柏克萊研究訪問的十點學習








前陣子在寫獎學金半年報告,剛好有機會整理了這半年多來的的學習心得,就簡單摘錄在這邊:

我在柏克萊研究訪問的十點學習:學術精彩、全球觀點、回應社會、對話 發言 討論、快速閱讀 、樂在學習、連結 社交活動、跨領域平台、創新 創業、多元族群




(一) 學術精彩

從學期初第一次與指導教授Neil Gilbert碰面之後,老師就非常照顧的給予每週至少兩小時的個別指導時間,盡情的討論我的論文研究主題,對於研究論文的發展,有著非常關鍵性的幫助。

我真的非常感謝Gilbert教授,很熱心也用心的指導我在柏克萊的學習生活,每週一次的討論,都讓我很是期待,除了能從容的提出問題尋求解答,更能盡情討論研究發想,老師溫和的鼓勵我提出任何想法,並友善的回應我、與我討論、陪我一起發想,在這樣充滿正向支持環境中的討論,常能激發出更多想法,每次與教授討論完,都覺得知識上很是充實,精神很是快樂,好幾個當下的剎那間,都深深刻刻的感受到,何其有幸能踏進學術的世界,體驗在思想上奔馳的快樂。



與柏克萊指導教授Neil Gilbert老師合照


除了引導討論時思想奔馳的快樂,老師還在無形間分享示範了學術世界的精彩,不僅是論文研究、還有國際舞台、更是書籍出版,老師深知比較研究的趣味與重要性,訪問研究世界多國,活躍於國際諸多研究組織,也以此勉勵我,投稿跨國跨洲的重要組織研討會,除此之外,老師在討論論文方向的時候,就已將眼光放遠到未來還可以繼續發展的主題,並以日後出版書籍的方向反著思考回來,便能更明瞭論文故事線該如何呈現,老師以自身出版眾多書籍的經驗,不藏私的教導我,如何將論文的內容,轉換為書籍的章節,還有其他許多編寫與創作書籍的秘訣,讓我感恩又敬佩的見識到,Gilbert教授是秉持著什麼樣的精神與技巧,產出行銷世界各國、也是台灣社會福利界考試上課的必讀參考書,真的很感恩Gilbert老師不藏私的示範與教導,讓我知道學術人的生活可以這麼精彩。



Neil Gilbert教授在台出版的社會福利政策考試上課必讀參考書


其實Gilbert教授給我的指導,不僅是在學術研究上,更是在生涯發展上,還記得第一次與老師在研究室碰面時候,Gilbert教授就輕鬆的說:來出去喝咖啡吧!到了咖啡廳,Gilbert教授除了問了我這次來柏克萊的計畫是什麼,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問我,那我的人生要什麼,未來的生活樣貌大概是如何想像,雖然沒料到老師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感覺到老師做了很好的引導,引導我思考更大的生涯圖像,回過頭來,也就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在做的研究是什麼,又在我的人生中如何定位,當然對於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會漸趨清晰。


(二) 全球觀點

申請研修時的計畫主題聚焦在臺灣,以東亞各國做為比較,期望釐清臺灣家庭文化的傳統與現代特質。之後在準備前往柏克萊的那半年間,性別角色態度逐漸成為家庭文化中的關注重點,因為該種類的問卷題項較廣為遍佈在各國問卷中,而來到柏克萊之後,因為柏克萊指導教授Neil Gilbert的支持與啟發,便將臺灣與東亞各國的比較,擴大為東亞與歐美,並以家庭與市場的分工探討性別角色態度。到了下學期,因為希望增加自己對東亞的認識,旁聽了一門「亞洲在全球脈絡」的課程,而因緣際會開始接觸到全球學(global studies)(該課程還在進行中,所學心得將在下次報告中呈現),開始學習以全球脈絡的觀點思考。

我的研究主題一路從台灣發展到東亞,再發展至東亞與歐美,後來更嘗試以全球觀點切入,如此演變讓我自己也驚訝,以前我覺得自己與「東亞研究」關係不大,後來在準備申請頂大選送柏克萊研究計畫的時候,開始試著將臺灣與東亞各國一起思考,到了柏克萊受到教授鼓勵,而將東亞與歐美並列思考,而後為了更多認識自身所處的東亞,反而將關視野推向全球,此轉變始料未及,但很開心此轉變所帶來思考的深度、視野的廣度以及蓄積未來研究的高度,這是我當初完全沒有預想像到的成長,最近赫然發現的時候,心中覺得很是感恩,很感謝頂大與柏克萊促成了我這樣的成長轉變


(三) 回應社會

2016年秋季學期,選修了一門教育所Daniel Perlstein教授開設的課程,名稱為:Special Topics Seminars: Education in Language, Literacy, and Culture (EDUC 290B – 009),課程內容是以發展論文研究計畫為主軸,引導思考研究論文各部分的發展,並提供同儕間討論自己論文研究主題的機會,以及接受開課教授對於自己論文研究主題的評析。


這門課算是我在柏克萊選修的第一門課程,感受到老師上課引導思考研究時候的創意與多元,除了要我們思考為什麼做這主題、用這文獻,也思考為什麼「不要」做那主題、用那文獻,正反思考的同時,更幫助釐清腦海中的研究想法,也更幫助聚焦飄散在空中的研究主題。


老師也會順應時事引導我們思考自身研究所能貢獻社會的地方,像是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老師與同學們都對選舉有許多想法與感受,在這時候,老師適時的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並回應:我們自己的研究能對這個當下的時代做出什麼回應,從構思到課堂分享該回應的過程,出乎意料的發現,藉由思考我的研究如何鑲嵌在當下的時代脈絡中,並設法讓我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啟示能夠回應我所身處的社會,整個過程很具體的幫助了我釐清研究動機到研究啟示,讓我自己更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研究這主題,也更知道自己研究了這主題以後可以真實的為社會做些什麼貢獻,有種雙腳站回地面上的踏實感,這樣具體、踏實的感覺,也回過頭來,讓我更知道目前研究還可以再多發展的關鍵點。


(四) 發言、對話與討論

從課程中同學的發言、與指導教授的討論中,我體驗到在美國大量的口語訊息交流,基於我對情況的新鮮感受而產生的好奇,我向本地同學請教,他們在上課堂發言的背後概念是什麼,他們告訴我這是一種參與,我試著去體會,漸發現其中的奧妙,發言可以不僅是回答問題或者報告結果,也可以是接續上一個話題的持續思考、回應對某件事情的感覺與想法等,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對話的概念,而在這對話的過程中,感覺與想法可以經由言語表達而再次自我整理,而產生出新的想法,並在團體對話中,融合各方想法而共同交織創造出來自於大家的新想法。

如此的對話也出現在與指導授的討論中,這種討論讓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報告進度然後產出下一步結論,而是老師花時間聆聽想法,並接著陪同一起思考而繼續發展該主題,使研究的走向生氣盎然,指導教授曾告訴我,論文的發展是一個有機的過程,我現在更能體會,這過程是多麼的豐富滋養。

除了與指導教授的討論之外,也可以跟校園間不同系所、非指導教授的教授相約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當地學生跟我說,這段辦公室時間可以去找老師問問題、討論、甚至就只是聊聊天,讓我覺得真是自在的交流時間,我最近使用了第一次辦公室時間,向另一個領域的老師請教,關於我研究結果的其他可能解釋,將近一個小時的對談討論,一方面得以學習跟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我的研究,練習更簡明的表達,另一方面則是從不同領域專家獲得新的解釋切入點,增加更豐富的思考,在如此自在的交流中,無形之間也促成了跨領域的學習。


(五) 快速閱讀
柏克萊的課程每週指定閱讀數量繁多,有時上百頁、甚至一本書,而且課程又不只一門,每週加起來的量更是驚人,我於是向同學請教,後來又從老師處學習到,快速略讀(Skim)的重要性。

略讀(Skim)是指掃瞄整篇文章,同學分享略讀秘訣,可以注意每個段落第一個主題句與末句,先抓取通篇重點概念,再針對重點段落閱讀,而後思考形成心得感想,便能在課堂發表討論。

嘗試使用過這種方法之後,感覺到短期間可以輸入大量資訊,而後使用發言討論方式再消化成為二度學習,又還能集合眾人的討論交織出更多學習,可以說是快速加乘的學習方法。



(六) 樂在學習
柏克萊學習量十分之大,如同上一點提及每週的指定閱讀數量之龐大繁多,期初時分,就可以在圖書館看到許多讀書的學生,然而,在學習量這麼大的環境中,甚少聽到抱怨,反而平日言談間時常聽到:最近很忙、但很開心,若有機會坐下來聊,則會聽到:我真的很喜歡我讀的東西、哪邊哪邊很有趣、讀起來很是開心,聽著對方說著他讀的東西,也會開始覺得有趣了起來,還有一次在期末考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在宿舍餐廳同桌吃飯聽到一位朋友說:考試雖然很難,但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機會來學習這樣困難的東西,也有一次當我在圖書館讀到半夜兩點鐘時候,同桌朋友忽然從物理理論書堆中抬起頭來,用氣音小聲的跟我說:這真的很有趣耶!我當下深深的感受到他發自內心對主修學習的熱愛,而對他感到敬佩,而身邊友人如此樂在學習的態度,也彼此激盪,振奮了我讀書的心情,而相約去圖書館讀書反而成為我在柏克萊生活中期待的樂趣之一。



我最常去的圖書館


(七) 社交與連結

在柏克萊有許多單位持續主辦許多促進連結的社交活動,像是Coffee hour or social mixer等等,時常就是在現場準備披薩飲料或是咖啡餅乾,而無特定議程的讓大家自在交流,提供大家社交與連結機會。








也在許多演講中,教導社交場合的知能與技巧,如何針對出席場合事前準備、如何在場合中接觸應對、如何在會後保持聯繫等,也有許多演講教導網路社交的知能與技巧,如何使用商業社交軟體(如:LinkedIn)經營自己的e形象、如何藉由線上網絡更廣泛連結等等,身處在這環境無形中,也會讓人意識到在研修主修專業之餘,也要經營實體與線上的社交網絡,於是也開始經營自己的LinkedIn,發現真的是建立連結並維繫關係的好方法。






(八) 跨領域與平台

跨領域也是在柏克萊生活圈中時常會感受到的一點,像是接待我們的東亞研究所,本身就是橫跨幾個科系的平台,提供相關研究的校內外、國內外的學者與學生的交流,讓分科各領域的知識更發揮綜整的效果,社交與連結的部分又如上點所述。

跨領域也常在單一學生身上發現,許多學生同時選修非常不同的兩種領域,像是英文與電腦,另外又如D-Lab,則是專門教導非主修電腦科學的學生,學習程式語言,許多跟電腦感覺不太相關的領域,都可以讓寫程式融入自身研究,增加研究發展的可能。

在上述這樣的環境中,也會開始思考自身研究如何跨領域交流,或者如何在自身增加跨領域的不同主修專業能力。


(九) 創新與創業

在訪問的這半年,我發現,在這矽谷旁電腦科學發展的學術重鎮,各領域研究都會嘗試多使用寫電腦程式輔助,讓研究方法更創新有效率,算是創新的一個例子,於是在這電腦科學發達的氛圍之下,我前往學校一個叫做D-Lab(Intelligent research design for data intensive social science)的地方上課學習程式語言R,先打下些程式語言的基礎,為以後研究方法上的增進儲備些能量。

在柏克萊除了時常聽到創新一詞,也常聽到在談創業,這邊有許多創業競賽、也有輔導撰寫創業競賽提案的中心,另外還有許多各領域教授的創業事蹟,不僅侷限在科技技術類領域的教授,像是法律係、心理系等等的教授也聽說其創業,如此創新與創業風氣之興盛,無形中也會帶動起創新或創造的思維。

(十) 多元族群

當時選擇居住點的時候,選擇住在柏克萊的國際學舍(International House,簡稱ihouse),期望能更多把握在美國生活的每一刻,與各國學人交流,這間國際學舍一共居住了六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國各大洲的國際學人,居住在國際學舍,讓我有更多機會在每日例行生活中,與世界各國學人交流,更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習慣各地的口音,也能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真實的建立起跨國友誼。

國際學舍設有居民委員會(Berkeley International House Resident Council),是為競選的榮譽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服務社會也體驗學習國際文化的機會,於是報名參選也獲得入選,任職為其一學年,主要職責在於關心居民生活權益、促進居民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國際學人宿舍居民委員會成員介紹海報(我在右下數過來第二個)


從競選到在任職的過程中,有許多真實體會美國多元族群社會的機會,在邀請競選推薦人的時候,除了找自己熟識的好友,還要考量性別平衡、兼顧族群與國籍的多元性,在會議過程中,也要熟悉各文化背景人們的發言、討論、做事方式,而找到適合發言的時機為自己的理念發言,也找到可以推動的方法,讓理念可以順利執行,另外在會議內容上,也時常意識到需要更廣泛的去關心每一族群認為重要的事務,並對該事物提出建議、做出行動,這些過程都讓我意識並學習到多元族群社會的和諧共存之道。



推薦人與我在政見發表會後的合照












.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大學生也可以在大學教課?!—美國柏克萊大學DeCal課程與自由言論運動。

洪晟惠(2017)。大學生也可以在大學教課?!—美國柏克萊大學DeCal課程與自由言論運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61-68



大學生也可以在大學教課?!

—美國柏克萊大學DeCal課程與自由言論運動


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學生研究員


壹、              前言

在柏克萊聽聞一種正式可以獲得學分的課程,叫做DeCal的課程(其全名是Democratic Education program at CalCalCalifornia的簡稱,因為柏克萊屬於加州大學系統,而且是創始校,所以常僅以Cal稱之),是由大學生自己當授課老師,我不禁好奇,這種自己的課程自己教,究竟是一個什麼的概念!?

貳、      柏克萊大學DeCal課程

一、什麼是DeCal

DeCal課程非專屬於某一個科系所開設,該課程的教學老師就是大學生自己,由大學生自己教大學生,提供傳統課程較少觸及到的多元主題,可以藉此發展不同興趣,也能藉由小團體課程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a)。

二、DeCal的內容有什麼?

DeCal的課程約有150各類主題(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a),以2017年春季學期為例,有212門審核通過的DeCal課程,有丹麥人的快樂秘訣,也有醫學院考試如何準備、聯合國與全球議題探討,另外還有性愛101以及寶可夢教室(詳細課程可見附件一),DeCal內容五花八門,光看課程名稱就讓人覺得有趣(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6)。

三、DeCal也能算學分

選修這些有趣的DeCal的課程,也能和一般大學課程一樣獲得學分,學分介於0.5學分到2之間,學生很被鼓勵去選修DeCalDeCal的課程也時常滿額,至於額滿之後能否旁聽,就要去向負責教授該門DeCal的大學生討論(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a)。

四、授課大學生與輔導教授共同負責的DeCal

負責教學DeCal的大學生的背後,其實有教授輔導著,系主任、教授與大學生共同負責該門課程,這位負責教學的大學生,可以視為被授權的教師,但是位輔導員(facilitator),而不是一般概念的講師(lecturer and instructor),當然也不會是同學的朋友。
這位授課教師的大學生,雖然身為同儕,但會負責課堂的教學,也負責課程的分數評鑑,該位負責教學的大學生會提供輔導教授有關修課學生的建議成績,之後再由教授輸入成績,成績只會有通過或不通過兩種,而沒有數字分級(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a, 2010c)。

參、              DeCal與自由言論運動

DeCal是一種學生教學的概念,但其概念是植基於自由言論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自由言論運動是在1964-1965年由柏克萊學生發起(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b),1960年代是美國快速變革的時代,各種社會運動興起:黑人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反文化運動及反越戰運動,其中的學生運動又以柏克萊大學的言論自由運動最具代表性(蔡米虹,2008)。

一、柏克萊大學的自由言論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

柏克萊的自由言論運動,起因於1964年秋天,柏克萊校方發佈通知,嚴格限制學生組織不得在校園大門內,從事具有政治主張的活動,此舉引發學生激烈反彈,學生於是組織群聚於柏克萊校園班克羅夫特街(Bancroft Avenue)和電報大道(Telegraph Avenue)的入口處,原先是反抗校方不當管理學生活動,而後逐漸形成具體的行動訴求:言論自由(蔡米虹,2008)。

二、柏克萊大學的自由言論咖啡館(Free Speech Moment Cafe

柏克萊成為自由言論運動的發園地,帶動起該時期全美的學生運動,至今校園內,還設有「自由言論咖啡館」(圖1與圖2)。

1  自由言論咖啡館立牌

2  自由言論咖啡館全景
「自由言論咖啡館」除了紀念自由言論運動,也紀念該運動中的關鍵人物:Mario Savio(圖3),其紀念說明中引用了他著名言說中的一句話:Just below the angels,其全文是:

On Free Speech:

To me, freedom of speech is something that represents the very dignity of what a human being is. That's what marks us off from the stones and the stars. You can speak freely. It is really the thing that marks us as just below the angels.

(Mario Savio Memorial Lecture, n.d.).

3  自由言論咖啡館中Mario Savio的紀念說明

三、自由言論運動帶起的教育體制批判

Edward P. Morgan在其1991年出版的書籍(The 60s Experience: Hard Lessons about Modern America)中提到,柏克萊的自由言論運動後來成為學生反抗的典範,激發了美國各校園內的學生行動主義者,不只爭取言論自由,也對教育體制批判,學生開始挑戰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反對激勵成績的花招(gamesmanship),也反對知識的一致性與順從式的教育等,Robert A. Goldberg也在其1991年出版的書籍《Grassroots Resistance》中表示,對於1960年代的美國學生來說,大學不該只是為了因應新社會、經濟的需要,而設立的「多元化大學」教育機構(引自蔡米虹,2008)。

四、因著自由言論運動發展而來的DeCal

從言論自由的爭取到教育體制的批判,DeCal課程也逐漸開始形成,首先是在1965年由哲學系教授Joseph Tussman設立了實驗課程(experimental program),該課程是讓大學生跟教授在沒有分級環境中,一起讀文本和討論,到了1968年開始第一個由學生發起的課程:社會分析(Social Analysis 139X),探討美國社會秩序等議題,由Eldridge Cleaver擔任客座教授,1980年時,教育學教授John Hurst和一群學生一起開始了課程Conservation and Resource Studies course以及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Action,而後於1985年開始使用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稱呼之(簡稱為DeCal),主要提供學生發起的課程(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b)。
DeCal課程發展蓬勃,從1985年十幾門發展到1997年五十幾門再到2002年的上百門,到了2004年已經有120幾門課程、250幾個負責教學的大學生老師以及4000多名選修DeCal的學生,到了2005年,DeCal課程開始推展到其他加州大學系統的校區,也在史丹佛大學、賓州大學與歐柏林學院開始施行,而這年也剛好正是DeCal25週年(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b)。

肆、              結語

DeCal是讓大學生自己教自己的一種教育課程模式,內容五花八門,能發展多元興趣,還能獲得學分,因為其品質仍有教授輔導把關,如此師生合作的新教學模式,在自由言論運動發源地柏克萊的脈絡環境之下因運而生,該運動的影響從言論自由的促進到教育體制的批判,讓教育可以不只是因應社會與經濟的機構,更可以是自主追尋知識的殿堂,進而更體現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n   蔡米虹(2008)。從1964年柏克萊言論自由運動論美國大學生的理想教育兼論戰後美國高教危機。興大歷史學報,20189-224
n   Mario Savio Memorial Lecture (n.d.). Who was Mario? Mario Savio Memorial Lecture Fund. 2017/2/25, retrieved from http://www.savio.org/who_was_mario.html
n   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a). About. DeCal. 2017/2/25,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cal.org/about/
n   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b). History. DeCal. 2017/2/25,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cal.org/about/history/
n   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0c). How to facilitate. DeCal. 2017/2/25,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cal.org/start-a-course/how-to-facilitate/
n   Democratic Education at Cal (2016). Courses. DeCal. 2017/2/25, retrieved from http://decal.berkeley.edu/courses




附件一 DeCal課程列表2017年春季學期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Other
Other
Professional/Business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Media
Performance
Publication
Health
Health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Media
Other
Professional/Business
Food
Media
Other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Health
Health
Media
Health
Health
Publication
Environment
Other
Publication
Other
Health
Other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Health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
Other
Publication
Professional/Business
Publication
Cultural
Professional/Business
Other
Publication
Environment
Other
Environment
Other
Political/Social
Cultural
Cultural
Publication
Environment
Food
Environment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Cultur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Other
Other
Health
Other
Publication
Other
Professional/Business
Publication
Professional/Business
Media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Other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Cultur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Other
Other
Performance
Other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Other
Health
Health
Publication
Environment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Other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Cultural
Professional/Business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
Other
Publication
Cultural
Publication
Health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Other
Cultur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Media
Publication
Other
Environment
Cultur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erformance
Political/Social
Health
Publication
Media
Media
Publication
Other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Health
Cultural
Other
Publication
Media
Publication
Media
Publication
Media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Cultural
Health
Health
Media
Other
Health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Other
Other
Environment
Health
Performance
Publication
Health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rofessional/Business
Political/Social
Professional/Business
Professional/Business
Other
Health
Media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Health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Health
Other
Other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olitical/Social


Political/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