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晟惠(2015)。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HESS KIDS,36,14-17。
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今天雅婷學生時代的好友們來家裡做客,其中一位帶著與小寶年紀相仿的孩子,媽媽們聊天時小寶也和新朋友在一旁玩得起勁。正當聊得熱絡時,忽然孩子們哭了起來,雅婷趕緊過去察看究竟,原來是新朋友想玩小寶最喜歡的玩具,小寶說什麼也不願意,雅婷要小寶把玩具借她,但小寶卻硬是緊抓著不放手,雅婷說:「今天你是小主人,要和小客人分享玩具唷!」但小寶還是不肯,雅婷從好言相勸轉為正經嚴厲:「你這樣不乖,媽媽不喜歡你唷!」小寶一聽害怕地直掉眼淚,雅婷覺得面子掛不住開始有些動怒:「你再這樣哭哭啼啼會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小寶害怕極了,從掉淚轉為大哭,真怕媽媽不要他。
若孩子不願主動分享時,父母該如何引導才不至於引發親子間不愉快的場面呢?
何謂分享?
分享是一種「利他行為」,或稱做「親社會行為」,是出自於對他人的關心而不求回報的精神,所以會伴隨著自我犧牲、成本和風險等。年紀小的孩子其認知發展還未足以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四歲以上孩子才能表現出豐富的利他行為。
較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心智發展往往較超前,而且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研究顯示,社經地位或性別都不會影響孩子的利他行為,真正的關鍵因素是家庭,充滿愛和同理心的父母較能教出成熟、懂得分享的孩子。
如何引導孩子分享?
那麼,案例中的雅婷就不愛孩子了嗎?她適時告訴孩子要分享不也是種愛孩子的表現嗎?然而,愛與分享相同,需要具有同理心及無條件付出的特性。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之前,更應該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看到他人的玩具並且想玩,你會是什麼心情?是不是會想把這個玩具緊抓在手中?玩不到想玩的玩具時會很難過嗎?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對方不這麼難過?
當父母引導孩子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無形中能增加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孩子也能從「給他玩,我就沒得玩」的心情,轉而思考「我該如何關心對方」,具有這樣的同理心,分享才能從心出發且持久,而不只是一個短暫的形式。
培養同理心最好的場域是充滿愛的家庭。然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然「愛」很容易變成「害」,並對孩子的幼小心靈造成深刻的傷害。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像案例中的雅婷,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先說:「你不乖,媽媽不喜歡你了。」讓孩子覺得愛是需要賺取的,我要「表現得乖乖的」才能獲得媽媽的愛;那麼「表現得乖乖的」也會成為一種條件式的行為,所以當媽媽不在場時,孩子就不需為擔心失去媽媽的愛而必須「表現得乖乖的」。
另一種有條件的愛就是像雅婷說的:「你這樣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了。」會讓孩子覺得愛是建立在某種特質基礎之上:當我是可愛的孩子時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醜醜的媽媽就不愛我了。這種愛會導致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個人特質往往是天生的,當天生特質不被視為獨特而被視為有所謂的好壞時,孩子尋求父母的愛時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麼,也不是因為孩子擁有什麼特質,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但這並不表示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耍脾氣時,我們就要無條件包容他。我們仍要努力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同理心思考,特別注意需就事論事,而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做什麼、懂不懂得分享而影響到父母對他的愛。
成熟而無條件的愛有助於引導孩子成為自信活潑的人,也能讓孩子懂得愛,自然就能逐漸培養同理心與分享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