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

洪晟惠(2015)。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HESS KIDS3614-17





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今天雅婷學生時代的好友們來家裡做客,其中一位帶著與小寶年紀相仿的孩子,媽媽們聊天時小寶也和新朋友在一旁玩得起勁。正當聊得熱絡時,忽然孩子們哭了起來,雅婷趕緊過去察看究竟,原來是新朋友想玩小寶最喜歡的玩具,小寶說什麼也不願意,雅婷要小寶把玩具借她,但小寶卻硬是緊抓著不放手,雅婷說:「今天你是小主人,要和小客人分享玩具唷!」但小寶還是不肯,雅婷從好言相勸轉為正經嚴厲:「你這樣不乖,媽媽不喜歡你唷!」小寶一聽害怕地直掉眼淚,雅婷覺得面子掛不住開始有些動怒:「你再這樣哭哭啼啼會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小寶害怕極了,從掉淚轉為大哭,真怕媽媽不要他。

若孩子不願主動分享時,父母該如何引導才不至於引發親子間不愉快的場面呢?

何謂分享?
分享是一種「利他行為」,或稱做「親社會行為」,是出自於對他人的關心而不求回報的精神,所以會伴隨著自我犧牲、成本和風險等。年紀小的孩子其認知發展還未足以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四歲以上孩子才能表現出豐富的利他行為。

較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心智發展往往較超前,而且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研究顯示,社經地位或性別都不會影響孩子的利他行為,真正的關鍵因素是家庭,充滿愛和同理心的父母較能教出成熟、懂得分享的孩子。

如何引導孩子分享?
那麼,案例中的雅婷就不愛孩子了嗎?她適時告訴孩子要分享不也是種愛孩子的表現嗎?然而,愛與分享相同,需要具有同理心及無條件付出的特性。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之前,更應該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看到他人的玩具並且想玩,你會是什麼心情?是不是會想把這個玩具緊抓在手中?玩不到想玩的玩具時會很難過嗎?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對方不這麼難過?

當父母引導孩子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無形中能增加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孩子也能從「給他玩,我就沒得玩」的心情,轉而思考「我該如何關心對方」,具有這樣的同理心,分享才能從心出發且持久,而不只是一個短暫的形式。

培養同理心最好的場域是充滿愛的家庭。然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然「愛」很容易變成「害」,並對孩子的幼小心靈造成深刻的傷害。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像案例中的雅婷,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先說:「你不乖,媽媽不喜歡你了。」讓孩子覺得愛是需要賺取的,我要「表現得乖乖的」才能獲得媽媽的愛;那麼「表現得乖乖的」也會成為一種條件式的行為,所以當媽媽不在場時,孩子就不需為擔心失去媽媽的愛而必須「表現得乖乖的」。

另一種有條件的愛就是像雅婷說的:「你這樣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了。」會讓孩子覺得愛是建立在某種特質基礎之上:當我是可愛的孩子時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醜醜的媽媽就不愛我了。這種愛會導致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個人特質往往是天生的,當天生特質不被視為獨特而被視為有所謂的好壞時,孩子尋求父母的愛時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麼,也不是因為孩子擁有什麼特質,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但這並不表示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耍脾氣時,我們就要無條件包容他。我們仍要努力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同理心思考,特別注意需就事論事,而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做什麼、懂不懂得分享而影響到父母對他的愛。



成熟而無條件的愛有助於引導孩子成為自信活潑的人,也能讓孩子懂得愛,自然就能逐漸培養同理心與分享的行為。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日前某天,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著說:「為什麼對社會有好奇的女生這麼少?那種對新事物有好奇而不僅是因為工作上需要而已,我都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

攪拌著咖啡問到:「但是我們的社會上,有多少男生真的需要一個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

「我承認,很多男生也對世界沒有好奇,即使是那些看似優秀學校畢業、傑出職業社群的男人也是一樣,平常的上進心充其量只是工作需求,並非源自內心對世界好奇的真渴望,所以,他們想要的就是一位在辛苦工作之後,可以放鬆生活的漂亮女孩,因為他們也只想放鬆、放空生活。」他放空的下意識拿起了咖啡喝了一口。

他說他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好像是在訴苦非自願的孤單寂寞,但也好似在控訴,女孩們的思想都不夠深刻、甚至膚淺,但是,倘若社會上的男人期待一位可以放鬆、放空生活的漂亮女孩,那麼,又怎能期待社會培育出對世界有好奇、思想有深度的女人呢?

她皺了皺眉,「所以,雖然好奇心的男生不多,不過還有些男性是因為工作驅使而好奇,那女生呢?這社會教導我們女生發展了什麼能力?」

腦袋中搜尋了一下過往經驗,他回應說:「說也奇怪,在大學之前,女生反而早熟,對人類社會以至於自身未來都充滿好奇,到了大學時候,男女變得好像差不多,但為什麼畢業出社會一陣子工作漸趨穩定之後,女生談論的盡是美食、美妝、週年慶、綜藝、韓劇、好聲音。」

這社會究竟教導了女性成為什麼?

她剎那間好像想起了什麼,「畢業走出校園成為社會人,發現社會還是對女人有些期待,一個好女人要懂得穿著打扮保養、考量家庭跟孩子、對男人溫柔依賴配合,這是在私底下,但是,在社會上工作時,一個人被期待該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事業與人生成長卓越。」

他習以為常的聽著眼前這女人在描述社會上慣常的現象而不足為奇。

「如果有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時做到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卓越,通常也會被說是個好男人,但很少人會直覺的說,她真是個好女人,因為一個好女人還是要懂得或者只是要懂得穿著打扮保養、考量家庭跟孩子、對男人溫柔依賴配合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她接著繼續說。

他沈默,一方面因為在這情境發言的政治不正確風險,另方面因為這女人的饒舌,但確有些許道理……

社會對於身為一個「人」的期待,跟身為「男人」差不多,就是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卓越等等,然而,身為一個「人」卻跟身為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別很大,甚至有時是相互抵觸的發展方向。

她情緒從平靜逐漸轉為辛酸感慨,「當一個女性,想要做好身為一個「人」以及一個好「女人」時,她需要花兩倍力氣,甚至是需要三倍力氣,一倍力氣努力當個「人」,另一倍力氣認真做個好「女人」,再一倍力氣經營在「人」與「女人」角色期待之間的轉換,避免讓工作同事發現自己的依賴配合,也不能讓身邊男人發現自己的精明幹練,還要耗費力氣轉換,搞得自己很錯亂。」

他默默聽著她訴說著她的苦衷,他內心中其實認同,社會上對於身為一個「女人」與身為一個「人」之間的期待差別,真的是比男人大很多,女人要花很多力氣,才能一邊應付社會期待,另一邊還發展全人價值,成為一個對世界有好奇、思想有深度的人。

她回到慣常的理性冷靜,好言相勸的安慰著他說:「不要只是哀怨沒遇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你要知道,她可是花了多大的力氣,才能維持著對世界的好奇。」

下次看到這種稀有生物,要好好愛護,不只是因為她很稀少,也是因為她在你面前,願意揭下轉換,真實而同時的呈現自我、與你互動,你是她能放鬆、但卻不放空而充實生活的重要人物!


洪晟惠  2015/11/21 午後


同文收錄於:
「閱讀」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http://www.read-life.com/2015/11/24/洪晟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