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雪隧電子報,壯遊世界觀)

NO168-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

<<壯遊世界觀>>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 
文 /洪晟惠

 (2014)年夏天,德國朋友邀我到波茨坦(Potsdam)家中住,參加夏日派對(圖一),抵達的第一夜晚,我跟著朋友他們兄妹倆聚在廚房,陪外婆準備隔天的夏日派對,一家人就這樣一邊準備、一邊吃點小東西,愜意的聊著天。

clip_image002[3]
圖一:德國朋友位在波茨坦(Potsdam)的家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就這樣相見歡的聊到睡前,在準備道晚安之際,朋友的外婆拿出一本精美的簿子,朋友幫忙翻譯告訴我,這是他們家的傳統,舉凡來住住作客的朋友,都要在這訪客留言簿中,留下些文字話語(圖二),他們家人喜歡留此作為紀念。
外婆慎重的小舉動,讓我感受到,他們不僅不會覺得我的前來是打擾,還很喜歡我的到來,接待客人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麻煩事,而是一件歡喜事,讓我覺得身為他們家的客人,是被歡迎也被重視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馨感受,真的很好!

clip_image004[3]
圖二:訪客留言簿
圖片:作者提供

停留一週之後,在準備啟程前的餐桌上,我像是寫著小時候畢業紀念冊的留言一般,寫下我在他們家這些天的回憶與感謝(圖三),同時心裡也默默期許著,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在家擁有一間客房,準備好精美的訪客留言簿,隨時歡迎朋友來共度一段生活時光,創造溫馨的美好回憶!

clip_image006[3]
圖三:在訪客留言簿寫下我在他們家這些天的回憶與感謝
圖片:作者提供

筆者:洪晟惠,現就讀臺灣師大博士班,去年2014年因著國際扶輪交流計畫,在歐洲壯遊了半年183天、遊歷12國、入住15個友人家,跟著當地朋友體驗歐洲在地人的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
1. <<壯遊世界觀>>丹麥廚房的蠟燭,洪晟惠,雪隧觀點電子報第167期,2015.05.14
2. <<壯遊世界觀>>丹麥路上爸爸,洪晟惠,雪隧觀點電子報第166期,2015.04.30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婚姻中的忍術

婚姻中的忍術



    「我已經忍他很久了!」多年的姊妹淘欣慧,又在向大家傾訴婚姻中面臨的挑戰,「難怪俗話說,結婚要找一個好日子,因為,結婚之後,就沒有好日子了!」大家先是為她的婚姻捏一把冷汗,後又被她的幽默搞得噗吃一笑,還真佩服她在面對婚姻挑戰時,依然保有幽默能夠自嘲,這倒讓我想到,說也奇怪,每次聽她說了忍到不行的事蹟之後,還是可以在臉書看到照片、還是平常看到他們一家人溫馨的家庭與婚姻生活,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難道只是忍一忍就過去了,那麼簡單嗎?

    我正陷入深思想著,怡婷馬上就附和了:「我也是,我每天都一直忍耐,有時夜深人靜一個人想起忍耐了這麼多年,真的覺得很辛酸!」,眾姊妹不經開始心疼的關心怡婷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怡婷接著說:「我家那口子,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所有照顧孩子的事情幾乎都是我在做,好像孩子只是我一樣,為了照顧孩子,我好幾次放棄了升遷的機會,但也因為這樣,他職位越升越高,加班也越來越多,假日他不是加班,就說加班好累,這下好了,連幫忙家事也免了,我都會覺得做人要自律,該做的事情就該做,所以我時常壓抑自己的情緒,還是把家事做完,但他似乎完全沒感覺,連一句辛苦了也不曾說過,不只沒領情,也好像沒很滿意我們的關係,說真的,我為我的婚姻做這麼多,卻也不見得有好的回報,想到,真的覺得很辛酸。」

   佳萱疑惑的接著說:「這我也是很納悶,我爸時常奉勸我,在婚姻中要順著另一半、多忍讓一點,盡量配合對方妥協些,有必要的時候,放棄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像是從小我媽很不喜歡跟我爸回阿媽家,因為總得吃得很不健康,我媽私底下跟我爸爸訴苦,我爸沒有去跟阿媽溝通改善,也沒有跟我媽就事論事地討論,只是順著我媽,我媽就越吃越嚴格,直到最近食安風暴,飲食規矩就更多了,不斷叮嚀我們,搞得我們超煩,我是覺得我爸何必承受這些,為什麼就是順應,應該溝通啊!而且我媽也沒特別因此覺得開心,反倒是我爸,口口聲聲跟我說,起碼他自己這樣做,每天跟我媽的生活會好過一點。」

怡婷和佳萱說的,讓我困惑了,這忍不忍,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欣慧這時又說話了:「我覺得,其實忍是真的有它的道理,但要忍之有道,如果只是一味的自律忍耐著,是行不通的,不只對方不會感激,我們女人家的心還會很累、很受傷。」欣慧說到這時,我看怡婷眼眶都委屈的紅了。

欣慧繼續說:「不過婚姻中,遇到一些無奈的時候,很多男性會紳士的忍讓我們女性,承受順應這一切無奈,也許多少覺得自己是大度量的男人,他們男人心理會對關心好受點。」佳萱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但我不是走這些路線,我是盡量提醒自己要接納對方的缺點、體諒對方的難處,像我先生昨天就是又亂放東西,把一個小零件放在接近垃圾區的地方,害我把它當垃圾丟掉了,那零件找很久才買到的,我真的很氣,氣炸了!」說到這邊,大家到抽一口氣!

「但我知道他不是有意,他最近工作很忙、睡很少,回家晃神放空,一時不注意小壞習慣又出現,我努力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這種蠢事為什麼又會發生,說也奇怪,當我試著去理解他,就會比較有力氣去接納包容他的處境跟弱點,我的心情就會寬闊許多,然後也比較可以按耐住等情緒脾氣過去了,再以比較理性的方式,跟他溝通表達這件事,而說也奇怪,我沒飆罵我先生,他好像反而更良心發現,今天他就比平常早起,做了早餐給我、還順手包了垃圾出去丟,我的心情就不只寬闊、更是開心了,爆走的警報也就瞬間解除了!」

欣慧說完,我豁然開朗,原來忍之有道,接納包容的容忍(forbearance)是最上策,而不是壓抑自律的忍耐(endurance),也不是承受順應的忍讓(yieldingness),研究發現壓抑自律的忍耐是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甚至妻子使用越多反而越有害自己的婚姻滿意感受,這類的忍耐就像是:降低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慾望、克制自己的衝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辛酸的怡婷就是這類型的代表,所有的辛酸都忍耐下來,上演一齣齣的內心戲,若再不好好化解,也許就只能等待關係臭酸的一天。

至於承受順應的忍讓,就有點趣味了,雖然也一樣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但卻有一點點助於丈夫自己的對婚姻的滿意感受,這類的忍讓舉例來說有:調整自己來配合對方、我會順著對方做一些退讓、我會有一些妥協的行為、我會放棄自己的意見等等,這就有點像被媽媽煩到的佳萱爸爸常說奉勸她的,要多順著另一半,雖然佳萱媽媽似乎也沒比較開心,但起碼佳萱爸爸自己會開心一點點。

不過,承受順應的忍讓不是最建議的方法,對夫妻雙方來說,最有利的策略就是施行接納包容的容忍,接納包容的容忍態度,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策略,有助於直接提升自己對婚姻生活的滿意感受,還能帶動配偶表現出更多的支持行為,間接也促使自己更滿意婚姻,比方說:接納對方的缺點、體諒對方的難處,都是很值得做的好忍術,有智慧的女人如欣慧,懂得在盛怒爆走之前先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難處、包容對方的弱點,體諒先生工作辛苦不小心晃神出現小壞習慣,等待情緒過了才理性的溝通表達,本來一場家庭爆風雨就此平息風波,還獲得先生良心發現的愛心早餐,真是超閃的甜蜜啊!

所以說,當夫妻在婚姻中遇到問題時,若一方願意以接納包容的方式去應對,不但直接有利於自己及對方在婚姻中的滿意感受,也會增加對方願意付出合作的動機,並進而對配偶提供更多的支持,進一步累積更多滿意感受,在未來對婚姻越來越滿意,如此正向永續循環,溫馨的家庭與婚姻生活就不是太困難的期待了!


參考資料: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447-475

洪晟惠 20150518


備註:
壓抑自律的忍耐,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甚至妻子使用越多反而越有害自己的婚姻滿意感受。

因素三:忍耐
我會降低自己的需求
我會壓抑自己的慾望
我會克制自己的衝動
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承受順應的忍讓,就有點趣味了,雖然也一樣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但卻有一點點助於丈夫自己的對婚姻的滿意感受。

因素二:忍讓
我會調整自己來配合對方
我會順著對方做一些退讓
我會有一些妥協的行為
我會放棄自己的意見


    接納包容的容忍是最有利的策略,接納包容的容忍態度,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策略,有助於直接提升自己對婚姻生活的滿意感受,還能帶動配偶表現出更多的支持行為,間接也促使自己更滿意婚姻。

因素一:容忍
我會接納對方的缺點
我會體諒對方的難處
我會包容對方的不當行為
我會接受對方的不佳態度




同文收錄於:
「親子天下嚴選」婚姻中的忍術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557
「閱讀」婚姻中的忍術:忍耐、忍讓、容忍的不同
http://goo.gl/SDkxMc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丹麥廚房的蠟燭(雪隧電子報,壯遊世界觀)

NO167- 丹麥廚房的蠟燭

<<壯遊世界觀>> 丹麥廚房的蠟燭  文 /洪晟惠

clip_image002[5]
圖一:廚房的蠟燭
圖片:作者攝於丹麥Solrød Strand友人家2014812

clip_image004[5]
圖二:夜晚家人團聚客廳點心時光的蠟燭
圖片:作者攝於丹麥Solrød Strand友人家2014812

clip_image006[5]
  圖三:白天客廳裡的蠟燭
圖片:作者攝於丹麥Solrød Strand友人家2014812

在友人家作客時,我常喜歡跟前跟後的與他們聊天,一邊幫忙、一邊認識在地的生活習慣。
這天下午我正跟著朋友媽媽在廚房準備晚餐,朋友媽媽先是在廚房點起蠟燭(圖一:廚房的蠟燭),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經驗中,蠟燭大多出現在生日蛋糕、颱風停電等時機,再加上當時天色還亮,到底是為什麼要點蠟燭呢?
於是問朋友媽媽,為什麼要在廚房有水有火的鍋爐旁點蠟燭呢?不麻煩嗎?朋友媽媽跟我說,因為她正在準備晚餐,想要營造煮菜時候的好氣氛,讓自己享受在其中,所以點亮蠟燭,這叫做Hygge
丹麥人告訴我,Hygge可能是正在享受準備食物的烹飪時光,也可能是在餐後與家人朋友一起享用甜點熱茶的點心時光(圖二:夜晚家人團聚客廳時點心時光的蠟燭),又可能是在寒冷冬夜裡點起的蠟燭、泡杯熱茶的閱讀時光,或是一家團聚屋內的聊天時光。
原來,Hygge是丹麥人特殊的生活品味,無法直接翻譯成華文或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營造一個氛圍,甚麼樣子的氛圍?自己和家人朋友團聚在一起或是自己舒適和喜樂地享受當下。
Hygge的場景常常是在家裡,和好友或家人或伴侶聚在一起,輕鬆說笑、分享飲食、享受親近愉悅的氛圍,而蠟燭常是丹麥人Hygge時的要角,無論是在夜晚或甚至大白天,總時常點起好幾根蠟燭放在桌上或角落(圖三:白天客廳裡的蠟燭),為所處空間營造出美好幸福氛圍,也為每天生活創造出屬於丹麥人的獨特生活品味。
冬季宜蘭常氣候不佳多雨,冬季幾乎無法重是戶外活動,宜蘭人也因此尊敬大自然,學習與他和平相處。每逢冬季,宜蘭人也像丹麥人一樣或獨自在家泡壺熱茶熱咖啡,讀書、看影片,或是去親友家串門子聊天相聚,享受嚴冬舒適的幸福。除了點蠟燭這點,宜蘭人和丹麥人還滿相似的,不是嗎?

參考文獻:Linnet, J. T. (2011), Money can't buy me hygge: Danish middle-class consumption, egalitarianism, and the sanctity of inner space. Social Analysis, 55(2), 21-44.

作者:現就讀臺灣師大博士班,去年2014年因著國際扶輪交流計畫,在歐洲壯遊了半年183天、遊歷12國、入住15個友人家,跟著當地朋友體驗歐洲在地人的生活模式。

丹麥路上爸爸(雪隧電子報,壯遊世界觀)

NO166-丹麥路上爸爸,壯遊世界觀

丹麥路上爸爸,壯遊世界觀  文 /洪晟惠

clip_image004
圖說:丹麥街上處處可見丹麥爸爸帶著小孩的景象
圖片:作者提供,攝於丹麥哥本哈根20148

位在北歐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處處可見爸爸抱著小孩、牽著小孩、帶著小孩,無論是在景點、社區、火車站、市場、賣場、捷運等。
後來在當地校園與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聊到這件事,他跟我說,爸爸媽媽同時都是小孩的家長,兩個人本來就要一起照顧孩子與家庭,況且,誰也不想錯過與孩子的相處時光,以後他當了爸爸也會積極爭取照顧孩子的美好享受。
對這位丹麥青年來說,身為爸爸而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是美好享受等等的想法是天經地義,但是在我的經驗中,卻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我驚呼了一下,我的驚訝讓丹麥青年困惑,他不完全瞭解他習以為常的生活常態,怎麼會讓我那麼驚訝。
這情境讓我想起心理學的重新框視(reframing),使用不同的框架去看待同一個現象,而產生新的詮釋,當一個青年理所當然的跟我解釋著丹麥充滿著爸爸照顧孩子的街景,還表現出日後會積極爭取照顧孩子的美好時光,不禁讓我開始使用另一個新框架去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究竟,照顧孩子是家務工作?還是人生享受?

筆者:洪晟惠,現就讀臺灣師大博士班,去年2014年因著國際扶輪交流計畫,在歐洲壯遊了半年183天、遊歷12國、入住14個人家,跟著當地朋友體驗歐洲在地人的生活模式。


同文收錄於:
「閱讀」丹麥路上的爸爸讓我思考:照顧孩子是家務工作?還是人生享受?
http://goo.gl/wHwp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