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What is an ideal host family?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ost family of Rotary Youth Exchange student in Taiwan

Hong, C. H. (2015, December). What is an ideal host family?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ost family of Rotary Youth Exchange studen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New Year's Academic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Prague 2015 Held by Czech Institute of Academic Education z.s. and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Prague, Czech Republic.

What is an ideal host family?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ost family of Rotary Youth Exchange student in Taiwan

Cheng-Huei, Hong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ce003hong@gmail.com

Abstract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problems of host familie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host famili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n what constitutes an ideal host family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ideal host family.

The research question of this study is: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deal host family from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On-line non-synchronous messaging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s the medium of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study, focusing on Rotary long-term Youth Exchange students in Taiwan,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from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the researcher and enrolled 11 Rotary youth exchange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Several concepts of an ideal host family were found and categorized into 5 levels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macrosystem level, there were 3 topics: Culture shock, norm concept and parenting customs. At the exosystem level, there were 4 topics: The host family’s interpersonal network, host parents’ time schedule, host parents’ host intention, and Rotary rules. At the mesosystem level, there were 3 topics: Same age children to help host parents, host families and Rotary cooperation, and host parents and friends spending time together. At the microsystem level, there were 5 topics: Affection, rule,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finall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re were 3 topics: Personality,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reflection.

The study's findings offer a number of implications to bring about a better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host families in the future. These findings also complement the lack of research about host families and offer a brand new vis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change students on the issue of host familie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By using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the factors of the host family are analyzed more clearly in this study.

Keywords: Host family, Rotary Youth Exchange student,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Full text  is on Google Book (p305-329): https://goo.gl/jM2Lzw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

洪晟惠(2015)。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HESS KIDS3614-17





愛出懂得分享的孩子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今天雅婷學生時代的好友們來家裡做客,其中一位帶著與小寶年紀相仿的孩子,媽媽們聊天時小寶也和新朋友在一旁玩得起勁。正當聊得熱絡時,忽然孩子們哭了起來,雅婷趕緊過去察看究竟,原來是新朋友想玩小寶最喜歡的玩具,小寶說什麼也不願意,雅婷要小寶把玩具借她,但小寶卻硬是緊抓著不放手,雅婷說:「今天你是小主人,要和小客人分享玩具唷!」但小寶還是不肯,雅婷從好言相勸轉為正經嚴厲:「你這樣不乖,媽媽不喜歡你唷!」小寶一聽害怕地直掉眼淚,雅婷覺得面子掛不住開始有些動怒:「你再這樣哭哭啼啼會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小寶害怕極了,從掉淚轉為大哭,真怕媽媽不要他。

若孩子不願主動分享時,父母該如何引導才不至於引發親子間不愉快的場面呢?

何謂分享?
分享是一種「利他行為」,或稱做「親社會行為」,是出自於對他人的關心而不求回報的精神,所以會伴隨著自我犧牲、成本和風險等。年紀小的孩子其認知發展還未足以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四歲以上孩子才能表現出豐富的利他行為。

較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心智發展往往較超前,而且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研究顯示,社經地位或性別都不會影響孩子的利他行為,真正的關鍵因素是家庭,充滿愛和同理心的父母較能教出成熟、懂得分享的孩子。

如何引導孩子分享?
那麼,案例中的雅婷就不愛孩子了嗎?她適時告訴孩子要分享不也是種愛孩子的表現嗎?然而,愛與分享相同,需要具有同理心及無條件付出的特性。教導孩子學會分享之前,更應該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看到他人的玩具並且想玩,你會是什麼心情?是不是會想把這個玩具緊抓在手中?玩不到想玩的玩具時會很難過嗎?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對方不這麼難過?

當父母引導孩子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無形中能增加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孩子也能從「給他玩,我就沒得玩」的心情,轉而思考「我該如何關心對方」,具有這樣的同理心,分享才能從心出發且持久,而不只是一個短暫的形式。

培養同理心最好的場域是充滿愛的家庭。然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然「愛」很容易變成「害」,並對孩子的幼小心靈造成深刻的傷害。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像案例中的雅婷,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先說:「你不乖,媽媽不喜歡你了。」讓孩子覺得愛是需要賺取的,我要「表現得乖乖的」才能獲得媽媽的愛;那麼「表現得乖乖的」也會成為一種條件式的行為,所以當媽媽不在場時,孩子就不需為擔心失去媽媽的愛而必須「表現得乖乖的」。

另一種有條件的愛就是像雅婷說的:「你這樣醜醜的,媽媽不喜歡你了。」會讓孩子覺得愛是建立在某種特質基礎之上:當我是可愛的孩子時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醜醜的媽媽就不愛我了。這種愛會導致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個人特質往往是天生的,當天生特質不被視為獨特而被視為有所謂的好壞時,孩子尋求父母的愛時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麼,也不是因為孩子擁有什麼特質,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但這並不表示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耍脾氣時,我們就要無條件包容他。我們仍要努力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同理心思考,特別注意需就事論事,而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做什麼、懂不懂得分享而影響到父母對他的愛。



成熟而無條件的愛有助於引導孩子成為自信活潑的人,也能讓孩子懂得愛,自然就能逐漸培養同理心與分享的行為。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日前某天,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著說:「為什麼對社會有好奇的女生這麼少?那種對新事物有好奇而不僅是因為工作上需要而已,我都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

攪拌著咖啡問到:「但是我們的社會上,有多少男生真的需要一個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

「我承認,很多男生也對世界沒有好奇,即使是那些看似優秀學校畢業、傑出職業社群的男人也是一樣,平常的上進心充其量只是工作需求,並非源自內心對世界好奇的真渴望,所以,他們想要的就是一位在辛苦工作之後,可以放鬆生活的漂亮女孩,因為他們也只想放鬆、放空生活。」他放空的下意識拿起了咖啡喝了一口。

他說他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好像是在訴苦非自願的孤單寂寞,但也好似在控訴,女孩們的思想都不夠深刻、甚至膚淺,但是,倘若社會上的男人期待一位可以放鬆、放空生活的漂亮女孩,那麼,又怎能期待社會培育出對世界有好奇、思想有深度的女人呢?

她皺了皺眉,「所以,雖然好奇心的男生不多,不過還有些男性是因為工作驅使而好奇,那女生呢?這社會教導我們女生發展了什麼能力?」

腦袋中搜尋了一下過往經驗,他回應說:「說也奇怪,在大學之前,女生反而早熟,對人類社會以至於自身未來都充滿好奇,到了大學時候,男女變得好像差不多,但為什麼畢業出社會一陣子工作漸趨穩定之後,女生談論的盡是美食、美妝、週年慶、綜藝、韓劇、好聲音。」

這社會究竟教導了女性成為什麼?

她剎那間好像想起了什麼,「畢業走出校園成為社會人,發現社會還是對女人有些期待,一個好女人要懂得穿著打扮保養、考量家庭跟孩子、對男人溫柔依賴配合,這是在私底下,但是,在社會上工作時,一個人被期待該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事業與人生成長卓越。」

他習以為常的聽著眼前這女人在描述社會上慣常的現象而不足為奇。

「如果有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時做到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卓越,通常也會被說是個好男人,但很少人會直覺的說,她真是個好女人,因為一個好女人還是要懂得或者只是要懂得穿著打扮保養、考量家庭跟孩子、對男人溫柔依賴配合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她接著繼續說。

他沈默,一方面因為在這情境發言的政治不正確風險,另方面因為這女人的饒舌,但確有些許道理……

社會對於身為一個「人」的期待,跟身為「男人」差不多,就是成熟自主、精明幹練、追求卓越等等,然而,身為一個「人」卻跟身為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別很大,甚至有時是相互抵觸的發展方向。

她情緒從平靜逐漸轉為辛酸感慨,「當一個女性,想要做好身為一個「人」以及一個好「女人」時,她需要花兩倍力氣,甚至是需要三倍力氣,一倍力氣努力當個「人」,另一倍力氣認真做個好「女人」,再一倍力氣經營在「人」與「女人」角色期待之間的轉換,避免讓工作同事發現自己的依賴配合,也不能讓身邊男人發現自己的精明幹練,還要耗費力氣轉換,搞得自己很錯亂。」

他默默聽著她訴說著她的苦衷,他內心中其實認同,社會上對於身為一個「女人」與身為一個「人」之間的期待差別,真的是比男人大很多,女人要花很多力氣,才能一邊應付社會期待,另一邊還發展全人價值,成為一個對世界有好奇、思想有深度的人。

她回到慣常的理性冷靜,好言相勸的安慰著他說:「不要只是哀怨沒遇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你要知道,她可是花了多大的力氣,才能維持著對世界的好奇。」

下次看到這種稀有生物,要好好愛護,不只是因為她很稀少,也是因為她在你面前,願意揭下轉換,真實而同時的呈現自我、與你互動,你是她能放鬆、但卻不放空而充實生活的重要人物!


洪晟惠  2015/11/21 午後


同文收錄於:
「閱讀」一位臺灣名校畢業優質男,感嘆找不到對世界有好奇的女孩,她聽了之後說…

http://www.read-life.com/2015/11/24/洪晟惠/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教養聯盟 1+1>2

教養聯盟 1+1>2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天媽媽公司的業務特別多,忙了一整天。下班後先到超市買菜,再趕到幼兒園接小寶,回家的路上縱使身心疲憊、手提大包小包,還是耐心地聽小寶述說在幼兒園的一天。今天爸爸提早下班先回到家,想起之前加班好一陣子都沒空修理故障的電風扇,便著手維修;才剛修好,太太就帶著寶貝兒子回家了!

媽媽一到家便趕緊下廚煮菜,心裡期待著爸爸可以先幫小寶洗澡,讓小寶早點上床睡覺;爸爸心裡則是計劃在太太準備晚飯時幫忙看顧平時調皮搗蛋的小寶,便索性坐在客廳休息陪伴小寶看電視。媽媽在廚房聽到電視的聲音便喚著先生先帶小寶去洗澡,不過爸爸和小寶依然在客廳邊看電視邊玩耍,等到媽媽煮完晚飯時怒火也已點燃,劈頭便質問先生在她忙碌時為什麼不幫忙做點什麼?為什麼不先帶孩子去洗澡?爸爸一頭霧水地說他今天不只修理好了電風扇還陪小寶玩,以免孩子在媽媽煮菜時哭鬧,一起看電視也是難得的親子時光,為什麼一定要先洗澡?

媽媽總覺得讓小寶早睡很重要,加上今天業務量暴增,累了一天,也希望先生能多體諒她需要工作、帶孩子,還要煮菜,關懷她「蠟燭多頭燒」的辛勞。媽媽感到哀怨的同時,爸爸也覺得莫名其妙,已經幫忙修理電風扇,也幫忙看顧孩子,還有哪裡做得不夠?為什麼被媽媽講得好像自己很不負責任?


教養不只是幫忙,而是同心協力的「教養聯盟」

在社會開始認知「教養小孩不只是媽媽的任務」之後,父親的角色得到新的關注,「新好爸爸」的形象應運而生,期待男人不只是賺錢養家、修理家電,更要幫忙做飯、帶孩子。不過,想要孩子教得好,不僅只是爸爸幫忙媽媽做事,或者爸爸、媽媽一起分工育兒與家務。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爸爸,覺得已經「幫忙」看顧孩子了。

然而,成功的教養需要夫妻聯手組成同心協力的「教養聯盟」,「教養聯盟」不單單只聚焦在爸爸的角色職責(父職)或者是媽媽的角色職責(母職)單方面能如何各別教養孩子,而應關注家長在共同教養(共親職)時,父、母與孩子三方面的相處互動。或許會因為種種因素使自己分身乏術而難以負擔更多教養行為,不過仍可以運用不同方法表示支持另一半的教養行為,讓同心協力的「教養聯盟」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使教養孩子更有力、夫妻更親密!


「共親職」的支持與抵制

共親職的討論重點不僅在於教養的參與、育兒的分工,還包含了「教養行為或理念是否受到另一方的支持或抵制」,像是一方抵制地說:「先看電視吧!為何一定要先洗澡?」或者不說話、不回應,甚至擺出不以為然的模樣,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之間衝突、相抵觸的教養理念與行為;但若改為支持地說:「媽媽說快去洗澡,我們去洗澡吧!洗完澡後爸爸再陪你一起玩!」孩子就能明確瞭解父母相互支持的教養立場,讓父母的教養效果不會相互抵銷反而更加乘發揮。

支持或抵制另一方的教養不需要父母雙方都在教養現場,私下向孩子抱怨對方或說對方好話都是在教養上抵制或支持另一方的展現。像是一邊幫孩子洗澡卻一邊對孩子說:「媽媽總是說要先洗澡、早點睡,我也覺得很煩!」雖然沒有當面與另一方的教養產生衝突,但也向孩子傳達了抵制對方教養的意思。倘若向孩子說:「媽媽把你教得真好,讓你知道要先洗好澡、準時上床睡覺!」則傳達出父母雙方支持彼此的教養理念,給予孩子明確的教養指引,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肯定,從讚美中鼓勵孩子的行為。


孩子發展關鍵的「共親職」根基於婚姻關係

共親職的成效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關鍵,彼此相互支持的共親職有助於孩子良好的發展;而共親職品質的好壞常受到婚姻關係品質的影響。婚姻關係的好壞會外溢而影響到親子關係,美滿的婚姻關係是教養聯盟的動力基礎,相愛相惜的夫妻在共親職時也較容易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抵制的針鋒相對或角力競爭,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媽媽期望爸爸多給予關懷與肯定,爸爸卻不甚明白媽媽的意思。夫妻在婚姻關係中的不一致會進一步展現在
育兒的教養上。因此,夫妻想要順利地共親職就要強化婚姻溝通、增進婚姻品質,像是媽媽可以找尋適當的平和時機,理性地表達對先生的期望,再多給予關懷與肯定。

增進婚姻品質能提供教養聯盟源源不絕的動力,父母也要預先溝通育兒理念,盡量達成共識,才能在教養行為上展現一致並相互支持。爸爸可以在平日主動與媽媽溝通如何協調親子同樂與作息時間;若未獲得共識,則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持相反意見甚或吵架衝突,也要避免在孩子背後抱怨訴苦。


再忙、再累,也不忘支持的小技巧

父母有時也許因為忙碌而難以負擔更多教養行為,不過仍可以使用不同方法表示支持另一半的教養行為。像是直接表達認同或是間接鼓勵孩子去做,孩子能獲得明確的指引,另一半也能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覺到自己對於教養的辛勤付出受到肯定,鼓勵其對孩子的教養繼續付出更多心力。

若您是較常負責教養行為的一方,也要在另一半進行教養時表達支持,即使對方因為較少參與教養而顯得不熟練,依然要給予讚美與感謝,增進其繼續努力嘗試教養的自信。

鼓勵另一半愛孩子的同時,也別忘記愛對方。《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的兄弟 Henry Ward Beeche 曾說:「父親可以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他們的母親。」(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 father can do for his children is to love their mother.)父母相愛扶持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總之,教養不只是誰「幫忙」誰,而該是夫妻雙方同心協力的「教養聯盟」。共親職是影響孩子的發展關鍵,而共親職根基於婚姻關係,相愛相惜的夫妻在共親職時也較容易相互支持而非抵制,即使再忙再累,也千萬要記得用心愛對方!畢竟教養孩子長大成人並非容易的事,如此偉大的事業有賴夫妻相愛扶持,成為彼此在教養路上的強大隊友,一同攜手達成教養這項「超級任務」!


洪晟惠(2014)。教養聯盟 1+1>2HESS KIDS3518-21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對的那個人在哪裡?(實現愛情願望的懶人包)

對的那個人在哪裡?(實現愛情願望的懶人包)





雖然網路上都說: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豪小(註一),但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故事還是令人很嚮往啊~難道從此幸福快樂只會發生在童話故事裡?到底對的那個人抵叨位!?

探索頻道愛情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學者泰‧田代教授(註二)在新出版的書中表示,只要好好許下三個願望並持續行動,就可以找到對的那個人!沒錯,只要三個願望,不用多、也不能多,就真的可以找到對的那個人唷!

真的只要三個願望就可以實現找到對的人?是有這麼神奇嗎?也許你會想,如果真的這麼神奇的話,我怎麼不試試看!

我想,我會先試試看,然後如果你想知道實做結果,我可以再跟你說結果,不過,在等待我實現願望之前,也可以先看看本書的建議作法,讓從此幸福快樂的故事,發生在你的真實世界裡。

關於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故事的秘密,泰‧田代教授彙整了許多關於愛情的科學研究,並將這些落落長、硬生生的學術研究,轉化成明確簡易的方法準則,將巨大願望分解步驟成為小行動,還有啟動愛情願望成真的建議步驟,這真是實現愛情願望的懶人包呀!

書中用了許多生動鮮活血淋淋的例子,詳細說明三個願望的框架,分別是:「人格特質」、「感情依附風格」以及「關係標記」,活用這三個框架,仔細評估對象的特質,就如同擁有預測愛情未來的水晶球一般,嘿嘿嘿~掌握可以預測愛情未來命運的關鍵

這樣的關鍵,體現在「人格特質」上,要特別注意感情對象的神經質程度、追求新鮮感的喜好、合群的性格與否。

還要仔細觀察感情對象的「感情依附風格」,跟他老爸、老媽的關係,到底他從小是被怎麼帶大的等等。

至於「關係標記」,泰‧田代教授從研究中歸納指出了許多紅色警訊:「歸咎性」、「要求/退縮模式」、「資本共享」等等。

雖然說細節要看書才能知道,不過我也可以先當書童陪公子/公主讀書,摘錄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沒有伴侶是完美的,而關係的一部分是要展現出持續地努力來管理自己的弱點,同時對於你伴侶的缺點,也應該要展現出恆常不變的寬恕。

一段美好的關係,真的好令人期待,如何讓從此幸福快樂的愛情願望成真,何不試試看泰‧田代教授從心理科學中多年研究歸納出來的3個願望關鍵框架,還有附上啟動愛情願望成真的關鍵步驟,為自己真的實現找到對的那個人!


書名:從此幸福快樂的愛情真相---3個願望找到對的那個人
作者:泰‧田代Ty Tashiro 著(顏和正 譯)
出版:天下雜誌
年度:2015


註一:人生四小
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小三,
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是三小,
不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是雖小,
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豪小。

註二:泰‧田代教授網站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從不同的角度 欣賞孩子的獨特氣質

從不同的角度 欣賞孩子的獨特氣質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最近媽媽傷透腦筋,當然不是為了已經上小一的姊姊品妍;品妍是老師稱讚、同學喜愛的文靜女孩,從小就不太需要爸媽操心,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上小學後,不只名列前茅,更是鋼琴比賽的常勝軍。但是妹妹品妤就不一樣了,說也奇怪,爸媽一樣這樣生、這樣教,妹妹就是常常做不好;總是慢條斯理的,不僅學習很慢、吃飯很慢,睡覺也躺很久才入睡,倒是唱反調時特別起勁。姊姊學得很有成果的鋼琴,爸爸早已準備讓妹妹去學,希望妹妹可以和姊姊一樣常常參加鋼琴比賽獲獎;但是妹妹一到鋼琴教室,見到新老師、新同學就胡亂哭鬧,只想到附近公園跑跳玩耍。媽媽不懂為什麼姊姊小時候對學鋼琴十分有興趣,一學就上手且不斷得獎;妹妹不僅學不好,還一天到晚想往外跑。傷透腦筋的媽媽和鋼琴老師聊起為什麼姊姊小時候可以做好的妹妹卻都做不好?鋼琴老師本著教育愛,見怪不怪地說:「因為,她們倆生來就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同一個人!
雖然姊妹不是同一個人,但仍是相同的爸媽生養的啊!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有了帶老大的經驗,老二教來應該熟能生巧、輕鬆簡單才對,不是嗎?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
打從娘胎起,每個人就生而不同,即使是「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孩子,還是會各自擁有天生不同的獨特氣質。氣質是每個人面對人、事、物的獨特方式,研究將氣質界定為九個方面:

1.     活動量:動的方式與多寡。
2.     規律性:作息規律可預測與否。
3.     趨避性:趨向或避免新的人事物。
4.     適應力:適應改變的難易。
5.     反應閾:引發反應所需的刺激量。
6.     反應強度:反應的強烈程度。
7.     情緒本質:孩子常出現的情緒類型。
8.     注意力分散度:被其他刺激干擾的程度。
9.     堅持度:遇到挑戰的堅持或放棄程度。

上述九個方面的氣質實際展現在孩子身上時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動得多、有些動得少;有些孩子睡得規律、有些沒有;有些孩子對陌生人展現微笑、有些報以害羞;有些孩子常發怒、有些常開心、有些並沒有太多的喜怒哀樂等等。就像姊姊文靜、喜歡靜態的鋼琴;妹妹則是活力十足、熱愛動態的跑跳;姊姊吃飯睡覺規律,妹妹則是作息彈性且慢條斯理;姊姊學習新事物很快就上手,妹妹則是遇到新老師新同學就會哭鬧等等。這些都是每位孩子天生獨特的氣質,造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存在。


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
氣質來自於先天的遺傳,但是後天的教養方式與環境文化也很有影響。但是,父母不用急著以教養技巧「導正」孩子的氣質,就像媽媽不用要求妹妹一定要向姊姊看齊。因為,沒有哪一種氣質是最好而且完全沒問題的!當孩子被期待表現與自己基本氣質相反的行為時就會產生壓力。比方說:媽媽硬要求活力充沛的妹妹和文靜的姊姊一樣學習鋼琴,妹妹產生壓力、媽媽也同感壓力;反之,若要文靜的姊姊學活力充沛的妹妹去跑跳打球,媽媽想必也會傷透腦筋。

所以當父母能夠瞭解孩子有天生不同而非絕對好壞的氣質時,就較能理解孩子的反應表現,而非將之視為懶散、故意、不乖、太笨等等。一方面減少孩子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能紓解父母的壓力,較不會對孩子產生焦慮、敵意、愧疚等情緒,以及採用僵化、不適的教養行為,更能讓孩子適性發展。


順應氣質的適性教養,發揮天生氣質優勢!
當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反應及表現源自不同氣質時,可以更進一步將孩子的先天氣質視為長處而非缺點。例如:作息規律的姊姊在日常生活中吃睡乖巧,但是作息彈性的妹妹受到出外旅行時的不規律行程影響就比較小。對待孩子的方式越能配合孩子的氣質,便越能讓孩子發揮所長,像姊姊氣質文靜,喜歡學習靜態的才藝,對於活力充沛的妹妹則不要強迫她和姊姊一樣,反而可以依著她好動的天性學習球類或武術等運動項目。

當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對待孩子,那麼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表現便能協調得更好,孩子先天氣質上的優勢也越能發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順著氣質不代表放任無教養,而是父母應該更積極地為每個子女量身訂做專屬的教養計畫,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應順其氣質的適性教養。


懂得欣賞獨特,教養的不比較原則
為每個子女量身訂做專屬的教養計畫可提醒父母避免把教養長子女的經驗強硬套用在弟妹身上。像是質疑妹妹為何無法像姊姊一樣很快將鋼琴學上手,面對新老師、新同學又沒禮貌哭鬧,也許慢條斯理的妹妹對新事物需要較多時間觀察,如果在熟悉的家中整理玩具,也許慢條斯理的天性反而能讓她將玩具整理得有條不紊。

因此切記,新時代的父母千萬不要陷入「比較」的迷思,質疑姊姊做得到的為什麼妹妹做不到,不但造成妹妹的壓力,也會讓姊姊產生「做人就是要比較」的負面人生準則,更會為父母帶來教養上的苦惱。正所謂拿蘋果比橘子,到底該比哪個皮比較薄?還是比哪個皮比較紅?無從比較也無須比較,因為蘋果、橘子原本不一樣,不刻意比較才富有欣賞獨特氣質的智慧。


雖然手足是「同廠出品」,但畢竟不是同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父母應該依孩子的基本氣質提供每個子女專屬的適性教養,讓孩子發揮其天生氣質優勢,並且隨時謹記教養的「不比較原則」,讓自己有智慧,懂得欣賞每個孩子的獨特,孩子的天生優勢得以發揮,孩子的人生也能更全面的發展!


洪晟惠(2014)。從不同的角度 欣賞孩子的獨特氣質!HESS KIDS3416-19。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雪隧電子報,壯遊世界觀)

NO168-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

<<壯遊世界觀>>倍感重視的德國友人待客之道 
文 /洪晟惠

 (2014)年夏天,德國朋友邀我到波茨坦(Potsdam)家中住,參加夏日派對(圖一),抵達的第一夜晚,我跟著朋友他們兄妹倆聚在廚房,陪外婆準備隔天的夏日派對,一家人就這樣一邊準備、一邊吃點小東西,愜意的聊著天。

clip_image002[3]
圖一:德國朋友位在波茨坦(Potsdam)的家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就這樣相見歡的聊到睡前,在準備道晚安之際,朋友的外婆拿出一本精美的簿子,朋友幫忙翻譯告訴我,這是他們家的傳統,舉凡來住住作客的朋友,都要在這訪客留言簿中,留下些文字話語(圖二),他們家人喜歡留此作為紀念。
外婆慎重的小舉動,讓我感受到,他們不僅不會覺得我的前來是打擾,還很喜歡我的到來,接待客人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麻煩事,而是一件歡喜事,讓我覺得身為他們家的客人,是被歡迎也被重視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溫馨感受,真的很好!

clip_image004[3]
圖二:訪客留言簿
圖片:作者提供

停留一週之後,在準備啟程前的餐桌上,我像是寫著小時候畢業紀念冊的留言一般,寫下我在他們家這些天的回憶與感謝(圖三),同時心裡也默默期許著,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在家擁有一間客房,準備好精美的訪客留言簿,隨時歡迎朋友來共度一段生活時光,創造溫馨的美好回憶!

clip_image006[3]
圖三:在訪客留言簿寫下我在他們家這些天的回憶與感謝
圖片:作者提供

筆者:洪晟惠,現就讀臺灣師大博士班,去年2014年因著國際扶輪交流計畫,在歐洲壯遊了半年183天、遊歷12國、入住15個友人家,跟著當地朋友體驗歐洲在地人的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
1. <<壯遊世界觀>>丹麥廚房的蠟燭,洪晟惠,雪隧觀點電子報第167期,2015.05.14
2. <<壯遊世界觀>>丹麥路上爸爸,洪晟惠,雪隧觀點電子報第166期,2015.04.30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婚姻中的忍術

婚姻中的忍術



    「我已經忍他很久了!」多年的姊妹淘欣慧,又在向大家傾訴婚姻中面臨的挑戰,「難怪俗話說,結婚要找一個好日子,因為,結婚之後,就沒有好日子了!」大家先是為她的婚姻捏一把冷汗,後又被她的幽默搞得噗吃一笑,還真佩服她在面對婚姻挑戰時,依然保有幽默能夠自嘲,這倒讓我想到,說也奇怪,每次聽她說了忍到不行的事蹟之後,還是可以在臉書看到照片、還是平常看到他們一家人溫馨的家庭與婚姻生活,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難道只是忍一忍就過去了,那麼簡單嗎?

    我正陷入深思想著,怡婷馬上就附和了:「我也是,我每天都一直忍耐,有時夜深人靜一個人想起忍耐了這麼多年,真的覺得很辛酸!」,眾姊妹不經開始心疼的關心怡婷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怡婷接著說:「我家那口子,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所有照顧孩子的事情幾乎都是我在做,好像孩子只是我一樣,為了照顧孩子,我好幾次放棄了升遷的機會,但也因為這樣,他職位越升越高,加班也越來越多,假日他不是加班,就說加班好累,這下好了,連幫忙家事也免了,我都會覺得做人要自律,該做的事情就該做,所以我時常壓抑自己的情緒,還是把家事做完,但他似乎完全沒感覺,連一句辛苦了也不曾說過,不只沒領情,也好像沒很滿意我們的關係,說真的,我為我的婚姻做這麼多,卻也不見得有好的回報,想到,真的覺得很辛酸。」

   佳萱疑惑的接著說:「這我也是很納悶,我爸時常奉勸我,在婚姻中要順著另一半、多忍讓一點,盡量配合對方妥協些,有必要的時候,放棄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像是從小我媽很不喜歡跟我爸回阿媽家,因為總得吃得很不健康,我媽私底下跟我爸爸訴苦,我爸沒有去跟阿媽溝通改善,也沒有跟我媽就事論事地討論,只是順著我媽,我媽就越吃越嚴格,直到最近食安風暴,飲食規矩就更多了,不斷叮嚀我們,搞得我們超煩,我是覺得我爸何必承受這些,為什麼就是順應,應該溝通啊!而且我媽也沒特別因此覺得開心,反倒是我爸,口口聲聲跟我說,起碼他自己這樣做,每天跟我媽的生活會好過一點。」

怡婷和佳萱說的,讓我困惑了,這忍不忍,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欣慧這時又說話了:「我覺得,其實忍是真的有它的道理,但要忍之有道,如果只是一味的自律忍耐著,是行不通的,不只對方不會感激,我們女人家的心還會很累、很受傷。」欣慧說到這時,我看怡婷眼眶都委屈的紅了。

欣慧繼續說:「不過婚姻中,遇到一些無奈的時候,很多男性會紳士的忍讓我們女性,承受順應這一切無奈,也許多少覺得自己是大度量的男人,他們男人心理會對關心好受點。」佳萱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但我不是走這些路線,我是盡量提醒自己要接納對方的缺點、體諒對方的難處,像我先生昨天就是又亂放東西,把一個小零件放在接近垃圾區的地方,害我把它當垃圾丟掉了,那零件找很久才買到的,我真的很氣,氣炸了!」說到這邊,大家到抽一口氣!

「但我知道他不是有意,他最近工作很忙、睡很少,回家晃神放空,一時不注意小壞習慣又出現,我努力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這種蠢事為什麼又會發生,說也奇怪,當我試著去理解他,就會比較有力氣去接納包容他的處境跟弱點,我的心情就會寬闊許多,然後也比較可以按耐住等情緒脾氣過去了,再以比較理性的方式,跟他溝通表達這件事,而說也奇怪,我沒飆罵我先生,他好像反而更良心發現,今天他就比平常早起,做了早餐給我、還順手包了垃圾出去丟,我的心情就不只寬闊、更是開心了,爆走的警報也就瞬間解除了!」

欣慧說完,我豁然開朗,原來忍之有道,接納包容的容忍(forbearance)是最上策,而不是壓抑自律的忍耐(endurance),也不是承受順應的忍讓(yieldingness),研究發現壓抑自律的忍耐是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甚至妻子使用越多反而越有害自己的婚姻滿意感受,這類的忍耐就像是:降低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慾望、克制自己的衝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辛酸的怡婷就是這類型的代表,所有的辛酸都忍耐下來,上演一齣齣的內心戲,若再不好好化解,也許就只能等待關係臭酸的一天。

至於承受順應的忍讓,就有點趣味了,雖然也一樣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但卻有一點點助於丈夫自己的對婚姻的滿意感受,這類的忍讓舉例來說有:調整自己來配合對方、我會順著對方做一些退讓、我會有一些妥協的行為、我會放棄自己的意見等等,這就有點像被媽媽煩到的佳萱爸爸常說奉勸她的,要多順著另一半,雖然佳萱媽媽似乎也沒比較開心,但起碼佳萱爸爸自己會開心一點點。

不過,承受順應的忍讓不是最建議的方法,對夫妻雙方來說,最有利的策略就是施行接納包容的容忍,接納包容的容忍態度,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策略,有助於直接提升自己對婚姻生活的滿意感受,還能帶動配偶表現出更多的支持行為,間接也促使自己更滿意婚姻,比方說:接納對方的缺點、體諒對方的難處,都是很值得做的好忍術,有智慧的女人如欣慧,懂得在盛怒爆走之前先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難處、包容對方的弱點,體諒先生工作辛苦不小心晃神出現小壞習慣,等待情緒過了才理性的溝通表達,本來一場家庭爆風雨就此平息風波,還獲得先生良心發現的愛心早餐,真是超閃的甜蜜啊!

所以說,當夫妻在婚姻中遇到問題時,若一方願意以接納包容的方式去應對,不但直接有利於自己及對方在婚姻中的滿意感受,也會增加對方願意付出合作的動機,並進而對配偶提供更多的支持,進一步累積更多滿意感受,在未來對婚姻越來越滿意,如此正向永續循環,溫馨的家庭與婚姻生活就不是太困難的期待了!


參考資料: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447-475

洪晟惠 20150518


備註:
壓抑自律的忍耐,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甚至妻子使用越多反而越有害自己的婚姻滿意感受。

因素三:忍耐
我會降低自己的需求
我會壓抑自己的慾望
我會克制自己的衝動
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承受順應的忍讓,就有點趣味了,雖然也一樣無助於帶動配偶的婚姻滿意感受或支持行為,但卻有一點點助於丈夫自己的對婚姻的滿意感受。

因素二:忍讓
我會調整自己來配合對方
我會順著對方做一些退讓
我會有一些妥協的行為
我會放棄自己的意見


    接納包容的容忍是最有利的策略,接納包容的容忍態度,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策略,有助於直接提升自己對婚姻生活的滿意感受,還能帶動配偶表現出更多的支持行為,間接也促使自己更滿意婚姻。

因素一:容忍
我會接納對方的缺點
我會體諒對方的難處
我會包容對方的不當行為
我會接受對方的不佳態度




同文收錄於:
「親子天下嚴選」婚姻中的忍術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557
「閱讀」婚姻中的忍術:忍耐、忍讓、容忍的不同
http://goo.gl/SDkx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