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文╱洪晟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博士候選人
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生
身為家長,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待從小就能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但是到底該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有什麼好方法呢?
自己先享受閱讀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不覺得是在訓練他閱讀,他反而能樂在其中。其實「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答案很簡單,卻也很難做到: 也就是家長或主要照顧者能從自身享受閱讀,
那麼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就能愛上閱讀,特別是模仿能力強的幼兒,他會覺得模仿父母做每一件事是很有趣的遊戲,不必經由僵化的訓練就能達到目的。
還記得我小時候,因為時常看到身為代書的母親填寫表格送件到地政事務所,我就會拿著母親用剩的表格,學她在每個格子中劃上幾筆,我不知道這就是「寫字」,也不知道這就是「填表格」,我只是因為時常看到母親這麼做,認為這件事很有趣而模仿她,於是我在尚未學寫字時就開始畫表格。
孩子如果時常看到父母閱讀書籍,勢必也會模仿父母拿著書翻來翻去,不是為了閱讀或學習知識,只是覺得模仿父母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孩子喜歡與父母做同樣的事。所以大人自身要先建立閱讀的習慣,營造閱讀的氛圍,即使孩子還看不懂字也會喜愛親近書本。
藉由閱讀建立字語概念
二到七歲幼兒的認知發展正處於運思預備期,是學習使用字語符號來表達人、事、物等概念的關鍵時期,此時倘若父母陪同孩子看書 並互動對話,會使孩子對書中的圖片和文字發展出更全面的概念。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用三個簡易的步驟與孩子互動:說明、詢問、運用。「說明」是一邊指著書上的圖片,一邊說出名稱並解釋其內涵,比方說:這是一棟房子,房子有門,人們可以從門進入房子。「詢問」則是問孩子圖片中的物件,讓他指出來,比方說:房子的門在哪裡呢?當孩子能指出正確答案表示他已建立起該名稱與概念間的關聯性。而在「運用」的部分,就可以更靈活運用房子與門的概念,講述更多有趣的故事讓孩子享受其中。
在日常生活中連結閱讀及知識
閱讀的書籍若能與日常經驗結合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後可以選擇與動物相關的書籍,一方面看看書中的動物,另一方面也能回想在動物園中看到的動物及快樂的回憶,無形中為親子關係添加更多溫馨的時刻;或是帶孩子逛超市時他對蔬菜水果感到好奇,也想知道怎麼煮菜,那麼就可以隨著孩子的興趣選擇相關的書籍閱讀。
日常生活中引發的問題能成為孩子透過閱讀尋找答案的動機,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更能增添意義非凡的互動,並讓孩子瞭解閱讀是因為興趣與好奇,而從閱讀得來的知識更能回饋到日常生活中。
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閱讀的動機來自於好奇,讀者想知道書中寫些什麼,而父母就是孩子與書之間最關鍵的媒介,先從自身建立閱讀習慣並享受閱讀,再透過日常生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透過建立字語概念的互動方式帶領孩子閱讀,而在帶領孩子閱讀時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像是搭建鷹架一般,從孩子已知的舊經驗建構新知識,
隨時提供他能吸收的材料;故事的內容也要隨著孩子的理解能力而增加其豐富性,而後將這些閱讀經驗回饋到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閱讀與日常生活的連結,閱讀可以為生活帶來趣味與喜悅,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
洪晟惠(2016)。小孩也能具有大同理心 從小培養同理心 掌握待人處世的關鍵。HESS KIDS,38,14-17。